钢笔论坛

标题: 谁用过声波牙刷,说说效果 [打印本页]

作者: 薛定谔    时间: 2012-9-4 09:29
标题: 谁用过声波牙刷,说说效果
谁用过哦,牙齿震的难受不,和一手动牙刷比效果肿么样 长期使用 对牙齿有无副作用 用过的来说说
作者: Napoleon归来    时间: 2012-9-4 09:45
很好用, 天天用
因为我懒.....
作者: 灌篮高手    时间: 2012-9-4 10:47
我一直在用,震动肯定不会让牙难受的,这点完全可以放心。长期使用应该也不会有副作用。我用了好几年了,感觉还不错。

刷牙的清洁程度和手刷没什么大差别,不过它有计时功能,可以让你达到刷牙最合适的时间……两分钟。而且很省力,只要把牙刷慢慢地在嘴里到处移动一下就成。

我觉得有一个好处是手动刷牙,因为用力比较大,幅度也大,容易让牙龈受伤出血,用震动的就不会了。但也别迷信广告上说的通过震动可以分解烟垢、菌斑什么的,没那么明显。几年下来我的牙齿也不见得白了多少。
作者: 大灯    时间: 2012-9-4 10:57
震动不难受,但是要留神很多商家用“音波牙刷”冒充“超声波牙刷”的概念。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12-9-4 12:28
要买,无非也就是braun或者philips的。很好用,用了10几年了。
作者: 灌篮高手    时间: 2012-9-4 13:07
不是刷,是靠高频震动

至于说超声波什么的,我看是吹的
作者: xiaozuei00    时间: 2012-9-4 13:13
怎么感觉想电动棒的描述····
作者: zhang965    时间: 2012-9-4 15:46
干 我恨死这个翻译了,其实原文的意思是声速,形容自己高速,鬼知道中文翻译成了声波,那么小一棒槌怎么能发出来声波?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12-9-4 15:53
本帖最后由 韦伯猫 于 2012-9-4 15:54 编辑
虽然说是超声波,起作用的还是主要靠刷吧.
simonxue21 发表于 2012-9-4 12:42



    所有的声波牙刷,英文都只是声波,没有写过超声波。

但是中文往往会这样。红光疗,紫光疗,都会被传成红外光疗,紫外光疗。最搞笑的是充气的网球桶,这是压力容器,但是往往被说成是真空,这是最搞笑的了哈哈。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12-9-4 16:27
百度百科说现在的确有少许品牌的牙刷是超声波的,频率的确是超过了人类可以听到的声音范围.
simonxue21 发表于 2012-9-4 16:21



    其实技术上不可行的。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12-9-4 16:35
百度百科口胡了?
simonxue21 发表于 2012-9-4 16:34



    维基百科都有不少错误,百度百科。。。。就没多少对的东西。。。。。。。。。
作者: 薛定谔    时间: 2012-9-4 16:56
超声波的那种诊所里面有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12-9-4 16:58
超声波的那种诊所里面有
薛定谔 发表于 2012-9-4 16:56



    是的啊,那个没刷毛的哦。
作者: beatles1    时间: 2012-9-4 18:18
回复 8# xiaozuei00


   没错   我屋里那支oral-B的要是再粗一点就 。。。
   无线充电  震力十足
作者: MIG29    时间: 2012-9-4 18:18
自己刷经常牙龈出血,用电动牙刷没这情况,而且省力
作者: xiaozuei00    时间: 2012-9-4 18:32
回复 17# beatles1


    不知道用这个的妹子会不会········
作者: zerowu    时间: 2012-9-4 21:21
蛮好用的,可以比较方便的把牙缝里的东西给震出来,比手刷确实好不少
作者: doubleu2005    时间: 2012-9-4 22:39
要是好,我也开始刷牙了
作者: jian88    时间: 2012-9-5 18:20
用过,方便是方便,用了一年不习惯就不用了,现在改用牙线加普通牙刷。
作者: 如良    时间: 2012-9-9 18:17
哦   有条件我也不上   我正好趁刷牙的功夫练练左手臂力来着
作者: acdboy    时间: 2012-9-9 18:20
真的超声波牙刷好像X-宝不太多的样子,大家都选撒牌的,我也想买一个试试的
作者: acdboy    时间: 2012-9-9 19:32
“超声波”的没人用过么?我见好像只有德国艾美格和美国的Ultrasonex是真超声波,别的都声波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www.pen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