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论坛

标题: 有什么好一点的印泥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御风行    时间: 2012-10-16 15:34
标题: 有什么好一点的印泥吗?
难得闲下来,忽然想,有什么稍微好一些的印泥(印台、印油)吗?因为刚刚觉得对用了很久的免费的工字牌难以忍受了,盖得印颜色黯淡、易晕染、还会褪色。得力牌和齐心牌好像也很一般啊,颜色比较萌。主要是指事务用印,搜了一下,好像有三菱、国誉和利百代的,不知道还有什么。书画印泥好像有西冷和漳州的,不过好像有点贵,用起来也有点不方便和太夸张了。我有点奇怪好像欧美品牌的印泥几乎未见过,难道他们除了打那些蓝色黑色的金属戳子以外基本不用印章吗?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12-10-16 15:41
欧美怎么不用印章?人家用的是火漆印,大名鼎鼎的教皇渔夫戒指就是。中东则是已经遗失的大名鼎鼎的默罕默德银质玉髓面戒指。人家用印章的历史比中国要久远得多。中国早期也和它们相似的用法,封在竹简外一块泥,泥上有戳记,不过中国那个是水和的。中国出现这种用现在这种印泥的盖在纸上的平面戳记是很后期很后期的事情,实际是中国特色而非早期和世界接轨的那种了
作者: 御风行    时间: 2012-10-16 16:10
回复 2# 旧王孙


    受教了!  不过,我指的主要是今世的印章,我也不太了解,模糊的印象,西方似乎不如瓷国这般重视和普及。譬如西方文件大多签发为准,用印戳似乎更具有一种程序性的认证性质。而在中国多是认印不认人的,“红章”的地位和效力在人们心中是很高的,“用印”是一件极其郑重和严肃的事情,以至于公章也成为权力的象征,通常都是要么直接交由“一把手”亲自收藏使用或由对“一把手”忠心耿耿的机要人员保管并经“一把手”签字或口头反复确认后用印。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12-10-16 16:30
回复 3# 御风行

回到正题。我用的是西冷的印泥,不过听本坛一默兄说此印泥已不比从前。不过目前用印的地方实在太少,我也只在日记本上钤一个,原先是一年一钤,后来换Graphic Image的本子了,就是两年一钤,可以想见平时基本是用不上的。感觉这印泥太干,说到加油及时不常拿出来打打,考虑到我的使用量,也就没费那个工夫了。。。。。。
作者: Napoleon归来    时间: 2012-10-16 16:46
箭簇  贵
明镜  便宜
作者: 一默    时间: 2012-10-16 16:53
平时都用上海西泠印社的镜面朱砂,杭州西泠印社的印泥不如上海的,八宝印泥已经没落了,其他牌子的没用过。更好一些的还有手捣印泥,也没尝试过。用量不大的话,上海西泠印社的的光明朱砂就足够用了,30克的,50元左右,也不浪费。
作者: 一默    时间: 2012-10-16 16:56
钤盖的手法也很重要,印章用完印面一定要擦拭干净,保持线条的原样。这两点最终影响钤盖效果。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12-10-16 17:05
平时都用上海西泠印社的镜面朱砂,杭州西泠印社的印泥不如上海的,八宝印泥已经没落了,其他牌子的没用过。更好一些的还有手捣印泥,也没尝试过。用量不大的话,上海西泠印社的的光明朱砂就足够用了,30克的,50元左右,也不浪费。一默 发表于 2012-10-16 16:53


我是几年前买的,最贵的那个,就是那个一两30克1080元的特制纯手工硃磦印泥(记不清当时多少了),但是拿过来的时候就感觉很干,反正感觉不好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12-10-16 17:07
箭簇  贵
明镜  便宜
Napoleon归来 发表于 2012-10-16 16:46


用Graphic Image的,用箭簇太不配了,应该上手捣硃磦
作者: Napoleon归来    时间: 2012-10-16 17:09
用Graphic Image的,用箭簇太不配了,应该上手捣硃磦
旧王孙 发表于 2012-10-16 17:07



    捣硃磦俺木有用过诶, 大叔觉得如何?

    箭簇我觉得还凑合着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12-10-16 17:11
捣硃磦俺木有用过诶, 大叔觉得如何?

    箭簇我觉得还凑合着
Napoleon归来 发表于 2012-10-16 17:09


很干,感觉就是要涂在印面上 我的是铜印
作者: 一默    时间: 2012-10-16 17:18
我是几年前买的,最贵的那个,就是那个一两30克1080元的特制纯手工硃磦印泥(记不清当时多少了),但是 ...
旧王孙 发表于 2012-10-16 17:05



   现在有专门的印泥调和油,应该就是淡黄色的蓖麻油,上海西泠印社出品的,几块钱的东西,王孙兄可以买来添加调和,不要一次太多,几滴几滴加,用印箸沿着印泥盒边缘方向逐步铲起,调成馒头状,让它沉淀后,印泥会重新焕发生机的,好东西,别浪费了。这个程序的要点是有三:1、上海西泠印社的调和油;2、千万别一次添加太多,添加过头了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不像和面,水多了可以加面粉3、一定要搅拌沉淀一段时间再用,否则印油在表面,钤盖的书籍扉页容易吃油。嘴笨,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
作者: 一默    时间: 2012-10-16 17:23
很干,感觉就是要涂在印面上 我的是铜印
旧王孙 发表于 2012-10-16 17:11



   我的镜面朱砂已经添加过2次调和油了,效果很好。兄可以一试,干涩的问题肯定可以解决。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12-10-16 17:29
现在有专门的印泥调和油,应该就是淡黄色的蓖麻油,上海西泠印社出品的,几块钱的东西,王孙兄可以 ...
一默 发表于 2012-10-16 17:18


感谢默兄赐教!晓畅明白 这印泥拿过来的时候就很黏,不过因为我用量不大,就是补补几个日记本的印,所以当时也没补油就用了,就是上印面的时候不太爽,所幸钤盖效果还不错,很正的朱。现在一晃两年没用了,看来应该补油了。再次感谢默兄不吝教以宝贵的经验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12-10-16 17:31
我的镜面朱砂已经添加过2次调和油了,效果很好。兄可以一试,干涩的问题肯定可以解决。
一默 发表于 2012-10-16 17:23


明白
作者: 一默    时间: 2012-10-16 17:32
感谢默兄赐教!晓畅明白 这印泥拿过来的时候就很黏,不过因为我用量不大,就是补补几个日记本的印, ...
旧王孙 发表于 2012-10-16 17:29



   
作者: 柳成溪    时间: 2012-10-16 17:48
看人聊天儿也长学问!
作者: helloo    时间: 2012-10-16 17:59
回复 4# 旧王孙


   偶也用的西泠的~~~写一张盖一张
作者: helloo    时间: 2012-10-16 18:12
回复 8# 旧王孙


   奢侈啊
作者: helloo    时间: 2012-10-16 18:13
回复 6# 一默


   淘宝,加运费加什么的,花了80左右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12-10-16 18:25
回复  旧王孙


   偶也用的西泠的~~~写一张盖一张
helloo 发表于 2012-10-16 17:59


怪,你太强大了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12-10-16 18:27
回复 19# helloo

我这用量估计够一辈子了 所以干脆一次上个好的。你那消耗才叫奢侈
作者: helloo    时间: 2012-10-16 19:09
本帖最后由 helloo 于 2012-10-16 19:10 编辑

回复 22# 旧王孙


   买了30g,1年多用了一半不到
作者: helloo    时间: 2012-10-16 19:12
回复 12# 一默


   和水泥外加剂差不多啊
作者: 卓心哲    时间: 2012-10-16 19:16
- - 感觉印泥和印油的问题没什么好纠结的,刻章的店里都有卖。因为工作的关系,平常经常盖章,印泥没油了就加点印油。不过现在除了公章、印鉴章之外,基本上私章都是用原子印章(或者“渗透印章”)了,不用蘸印泥盖章很方便。
作者: 卓心哲    时间: 2012-10-16 19:21
加印油最好晚上再加,这样经过一个晚上的渗透,第二天印泥就可以用了。如果不是公章和印鉴章,就是刻来平时玩玩的,我倒是挺推荐原子印章的,很方便。
作者: 洗心堂主    时间: 2012-10-16 21:34
推荐西泠印社超级丹顶、潜泉朱砂印泥-----上海西泠(青花瓷盒和粉彩瓷盒2种,后者更好更贵些)、石泉印泥(青花瓷盒,价廉)。
作者: 一默    时间: 2012-10-16 21:35
推荐西泠印社超级丹顶、潜泉朱砂印泥-----上海西泠(青花瓷盒和粉彩瓷盒2种,后者更好更贵些)、石泉印泥( ...
洗心堂主 发表于 2012-10-16 21:34

只要是玩的,貌似没有您不懂的
作者: 洗心堂主    时间: 2012-10-16 21:37
回复 28# 一默


    还有一点点旧藏老印泥,如有缘见面当面相与。
作者: 一默    时间: 2012-10-16 21:52
回复  一默


    还有一点点旧藏老印泥,如有缘见面当面相与。
洗心堂主 发表于 2012-10-16 21:37



   先行谢过
作者: 洗心堂主    时间: 2012-10-16 21:58
回复 30# 一默


    客气个啥
作者: 御风行    时间: 2012-10-17 12:17
诸位大神好像都推崇传统印泥……。以前难得见到集中讨论印泥的,这回长见识了
作者: 七心海棠    时间: 2012-10-17 15:09
去福建的时候买了两个八宝印泥,送人一个,另一个放了一年多才开始用,总感觉颜色不太正,忘记多少钱买的了,不知道是不是假的。
作者: 查尔斯    时间: 2012-10-17 18:01
回复 8# 旧王孙


   俺听说硃磦铃出来,立体感很强。。。。。真的么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12-10-17 18:09
回复  旧王孙


   俺听说硃磦铃出来,立体感很强。。。。。真的么
查尔斯 发表于 2012-10-17 18:01


的确如此。近来似乎很低调啊
作者: 查尔斯    时间: 2012-10-17 18:13
回复 35# 旧王孙


   您说我啊。。。。。俺正在接受改造重新做人。。。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12-10-17 18:17
回复 36# 查尔斯

交女朋友了?
作者: 查尔斯    时间: 2012-10-17 18:22
回复 37# 旧王孙


   没。。。,腰包不支持。。。。主要是俺最近破产了,正寻思小钱钱呢,顺便把新买的书看看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12-10-17 18:23
回复 38# 查尔斯

再接再励
作者: 查尔斯    时间: 2012-10-17 18:25
回复 39# 旧王孙


   承兄吉言。。。。不过最近眼皮子跳的蛮厉害,三天了,有点心虚。。。。。。好吧,我承认我迷信了。。。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12-10-17 18:32
回复 40# 查尔斯

开个双眼皮试试?
作者: 查尔斯    时间: 2012-10-17 18:35
回复 41# 旧王孙


   这主意好,,,,我先找个人试一试
作者: 查尔斯    时间: 2012-10-17 18:39
回复 41# 旧王孙


   王爷,俺先撤了,回见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12-10-17 18:57
回复 43# 查尔斯

回见
作者: yantaia8    时间: 2012-10-24 14:09
顶顶科教贴
作者: woolfxp    时间: 2012-11-22 21:56
从天涯里看到的:
唐鲁孙先生写的,里面有一小段专门谈印泥,及印泥的制法,
  唐鲁孙先生:
  唐鲁孙,台湾美食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有多种饮食著述问世同,其12部谈吃杂文《唐鲁孙先生作品集》被视为台湾饮食文学的奠基之作。
  唐先生原姓他他拉氏,镶红旗人,是珍妃、瑾妃(光妃)的亲侄孙,曾祖长善,官至广东将军,长子志锐字伯愚,次子仲鲁,所以他叫唐鲁孙。母亲是河南巡抚李鹤年之女,父亲早逝,由他顶立门户,又因先祖游宦江浙、两广、云贵、川黔,所以他饮食之精,我记得他说他家用厨子只考两道菜,青椒炒牛肉及蛋炒饭,青椒要脆不泛生,牛肉要嫩含汁,蛋炒饭要饭 粒粒粒沾蛋汁,又颗颗分得开……
  一九四六年来台,历经二二八,初任松山菸厂的厂长,後任职屏东菸厂,一九七叁年退休後,自喻卖文……不过写的都是自 己的亲身经历(这点叫猫猫好佩服)。他的文章,最好吃饱饭来看,不然越看越谗,真是一大虐待!而且他的文章有骈体的味道,十分华美。
  
  唐鲁孙是旗人,于是有人戏称他为“旗人里的奇人”———说他“奇”一点儿不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他自幼生长在北平,对旧京民俗掌故,有深刻的体认和研究,但生性含蓄、深藏不露,只是在退休后才开始撰写这类文章,竟一发不可收;二是离开大陆数十年,却能凭早年印象对旧京历史风物深道其详,其作品涉猎范围之广、数量之丰,令人对他超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惊叹不已;三是文笔雅驯生动,娓娓清谈而能妙趣横生,难怪其作品每次结集出版,都引得人们竞相购买,细细品读,海外华人,对“唐鲁孙”这个名字,用“妇孺皆知”这四个字形容是并不夸张的。
  古法印泥
  一、简介
  现代书画名家,写字作画有几件最苦恼的事,第一,想找几张着色墨着得得心应手的好纸,真是千难万难;第二,除非您有制笔高手的朋友,特别订制,否则想买几枝挥洒自如的笔也是很困难;第三,是凝厚深润的好墨,老坑朱砂,色彩精炼的石青石绿,灵秀淡荡赭石藤黄,都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瑰宝了;第四是跟书画关系极为密切的印泥,已经是稀世珍宝了。至今想找几两不沾不滞,磨而不磷,沉纯不炎历久弥新正朱或深紫的好印泥,比前面三项更是难上加难了。
  ……
  据鄢慕渊先生说:“泥封”就是印泥前身,汉代官文书就开始使用了。所谓封泥是一种微含紫色的强力黏土,等公文信件用绳索捆扎好了之后,用一块稀释的封泥,跟绳索包粘牢,就用印章在封泥上捺印,等到封泥凝固硬化,就会和绳索结成一体,若是收件人收到封泥文件包裹,而封泥崩裂剥落,那显然是有人私拆了。
  自从蔡伦发明造纸,很快公私文件奏章函札,一律改用纸张,封泥因此不合实用。于是有人研究把朱砂研成细粉,用水调匀,涂在印上,再转而印到纸帛锦绢上,比起最初使用封泥又简便多了。不过水调丹砂,一定要涂抹得十分均匀,否则模糊难辨反而增加困难,于是古代监印官员必须经过相当训练,才能得心应手。所以从汉唐到明清大官到任,都要携带监印人员。
  
  到了汉末唐初,有人研究出一种新的方法,改水调为蜜调,不但着朱匀净高洁,而且浓艳殷红,色彩持久不褪。后来又有人发明改用油调新法,把油调朱砂拌入千锤百炼的艾绒里,就绒拓朱印在纸绢之上,历代相传一直到目前仍然沿用此法。
  
  二、选朱砂
  谈制印色方面,自然是以朱砂为主要的原料,所以要得极品印泥,首先要精选朱砂。中国朱砂以湖南辰州所产的朱砂为最好。朱砂又有老坑新坑之分,颜色发紫,色不染纸的是老坑砂。颜色鲜艳,色易染紫的是新坑砂。名称有箭镞砂(俗名箭头)、豆砂(俗名豆瓣)、劈砂、末砂、和尚头几种。箭镞是朱砂中极品,豆砂大小如同黄豆,跟劈砂都算朱砂的中品,末砂加杂有碎石,和尚头色泽紫中带黑,属于次品。又有一种煅炙过朱砂,紫而不鲜,外行一看,以为上品,其实过久变黑。宋代开禧德佑两朝鉴赏历代书画所盖玉玺,后来都呈现黑紫颜色,就是印泥所用的炙过的朱砂。
  
  七、调制印泥三、乳朱砂法
  极品朱砂不但颜色鲜红,而且隐泛宝光,先用烧酒搓洗干净,在太阳下曝晒干透,入药臼碾细,用擂钵慢研,略粗的另用细筛筛过再研,总之,越细越好。然后取出放在乳钵里加入广胶水再研,胶水的多寡,那就要看个人的手法了。然后再加滚水跟胶水等份,擂十几二十下后,把漂浮的朱砂,撇到瓷盆里。打底朱砂加胶加水再研,把浮起来的朱砂,一次一次撇到瓷盆里澄清,表面会浮起一层黄膘,用凉水再淘,看黄水淘净晒干,不要浮砂、底砂,专留中间菁华备用。这种朱砂叫砂栋,晒干的就可使用,可是千万不可有尘土羼入。这是制印泥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工作,这个方法叫“乳朱砂法”。
  四、飞银朱法
  制印泥自然是用朱砂最好,如果没有朱砂,也可以用银朱代替,银朱是福建漳州汞炼过的最好。先用泉水把银朱淘洗,银朱里所含的油质,经过洗涤自然会漂在水面,细心把浮油撇去,等银朱晒干,就可应用。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朱砂制的印泥,不可掺入银朱,银朱制的印泥,也不可以掺入朱砂,假如两者并用,印色也会变黑。这个方法叫“飞银朱法”。飞银朱的水,以山泉为最,河水次之,进水又次之,雨水矾水均不能用。五、艾绒的处理
  制造印泥主要原料除了朱砂或银朱外,还有一样是艾绒。河南阳阴产的叫北艾,浙江四明产的叫海艾,湖北蕲州产的叫蕲艾。理艾的方法首先摘去梗蒂,用筛子筛掉碎屑,专留艾叶,用棕绷搓揉,把艾叶外衣褪尽,再用乳钵磨研。为恐艾衣尚未褪尽,再用小绷弓弹打,把剩余艾衣艾叶筋络弹去,然后用石灰水浸泡七八天,另换清水微火煎煮一天一夜,连续换水榨去艾叶黄水,到黄水变成白色,把艾叶干透,再筛再弹,艾叶里的黑心就可以全部去尽,大约一斤艾叶,最后仅能得到艾绒三到四钱,才算合格。
  此外木棉、灯芯、竹茹、藕丝都是可以用来制印泥的。不过棉花性软,灯芯茎刚,竹茹体滑,藕丝柔弱,都不如艾绒。近来有人提倡用藕丝,那要特别加工,如果加工不当,反而不如艾绒。
  六、印泥用油——蓖麻油的配制
  调制印泥的油,茶油、蓖麻、胡麻、菜油,都可以使用。茶油清洌,历久不助腻。蓖麻厚重,好处是着纸不渗。胡麻性浮,合色较差。菜油色黄,性滞易渗。不过茶油煎煮,手续过分繁复,一不小心,就全盘失败,所以现在煎油只采用蓖麻一种了,虽然比用茶油手续稍简,可是不会失败。
  蓖麻又叫草麻,霜降后选足粒的蓖麻子晒干,放在避尘透风的竹篮里,等到第二年取出,先把蓖麻用石舂捣碎,榨取蓖麻子油备用。
  蓖麻子油五斤、纯净拍芝麻油一斤、藜芦三两,猪牙皂二两、炮附子二两、干姜二两、白蜡五钱、桃仁二两、土子一钱(以上药物中药店均有售),共同倒入一瓷质容器里(忌用铁器)滚沸四小时,然后改用文火煨炙三天三夜,把渣滓全部滤净,剩下的油汁,贮入有盖的瓷罐,埋入阴凉土下三尺。阴冷十天后将罐取出再晒,夏季晒三天,冬季晒六天,等剩余水气完全消失,就可备用了。如果煅油一时用不完,将罐口严密固封,随时取用,只要保存好,不沾灰尘,可以百年不坏。凡是精制印泥,十之八九都是用这类煅油制成的。
  
  一切原料都准备就绪,最后一道手续就是调合印色了。制朱砂或制银砂一两,制油二钱四分,寸方金箔六张,加入煅油少量,以能拌合为标准,放在乳钵里,由里向外顺研,研到油不浮、砂不沉为最低尺度。如果能多研,遍数越多,颜色越鲜艳,而且不褪色。加入制过艾绒,顺研三百匝,放在阔口细瓷器皿里,上盖玻璃板晒五至七天,因为朱艾油三者刚刚调和,短时间内彼此尚不相融混,常用竹制或竹骨扁簪随时翻腾拌搅,再经三个月后,朱艾油三者才能相混相合,则綝纚耀彩,仿佛胭脂初染才算大功告成,制成极品印泥。
  追溯印泥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在我国南北朝时期" 由于手工业的发达"出现了纸张和绢帛为主的书写工具而逐渐替代了竹木简牍"故且"在公文,佛经及绘画作品上就有了用印泥钤盖的印章"由此印泥取代了封泥"并在典籍中得到了证实,据< 魏书 卢同传’>中记载.( 总集吏部中兵二局勋薄对勾奏按"//令本曹尚书以朱印印之$ )所谓( 朱印)" 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红色印泥钤盖之$ % 魏书’ 中所说的实例" 仅证实了在军事公文上钤盖印章用的红色印泥$ 实际上在绘画,书法,契约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到了南朝的梁, 北朝的魏及北齐" 风行一种用印色钤盖的( 骑缝印)" 它的效用是为了防伪。 在《 通典》卷六十三中载道: 北齐制/以有督摄万机印一钮" 以木为之" 长尺二寸" 广二寸五分" //此印常在内" 唯以印籍缝$ )所谓( 骑缝印)是将数张公文页边叠放在一起加盖印章"如今我们还沿用这种独特的防伪方式$ 一些书籍收藏家"在自己收藏的书口上盖上一方收藏印"以作标识$ 到了唐代"出现了用墨色印泥钤盖文书$ 现今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人抄写的经卷上"时而见到数枚墨印$ 在封建社会里"一些伦理情感上的东西"也注进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如遇上考妣之丧"百日内的私人用印由红色印泥改为黑色印泥。 到了明清时期"遇上皇帝老儿驾崩"那么"百日内不仅禁止一切娱乐活动" 而且" 连公文上钤盖的官印也得以红色改为蓝色印泥$ 最早的印泥大都是用
  水和朱砂搅和而成的"但时间长了容易脱落。 后来先人又用蜂蜜和朱砂混合而成的蜜泥"也不太理想$ 直到元代才用油来调制印泥。如今的印泥主要由朱砂,艾绒及蓖麻油调制而成$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有了出售印泥的作坊。乾隆年间"民间艺人用珍珠,玛瑙,红宝石,琥珀,金箔,银箔,朱砂等原料制成的( 八宝印泥)"享誉京华"并成了皇上的贡品。至于( 八宝印泥)能治病"这纯属于以讹传讹。我国较有声誉的印泥制作人是吴隐先生。 吴隐" 字石潜" 号豚庵" 浙江绍兴人, 喜好书画"曾与我国著名篆刻家丁辅之, 王福庵, 叶品三等人发起组织了我
  国第一个颇有影响力的研究篆刻艺术的学术团体000西泠印社$ 他曾在杭州西湖边上的西泠印社左侧掘一小池" 涌泉不断"并将此泉命名为( 潜泉)"便以此来研制珍品系列印泥$ 他将自己制作的印泥" 以他名号命名为( 潜泉印泥).不久"印社社员一致推举吴昌硕大师为印社的第一任社长。吴昌硕大师十分赞慕吴隐制作的印泥"并建议他创建印泥制造企业$ 后来"吴隐在上海开办由吴昌硕题写店名的( 西泠印社)"专门营销他制作的优质( 潜泉印泥)" 一时间"( 潜泉印泥)享誉海内外, 后来"子承父业" 他们制作的印泥被大家们赞誉为.朱霞散彩"玉琢生辉"印质古朴"当今独步。 如今的印泥品种繁多" 有光明,镜面,古色,朱红,宝蓝等艺用印泥"更有高档的特制珍品, 精制上品及箭镞等上等的印泥"具有色泽沉润"经久不变" 夏不泛油"冬不板结"印泥稠度适中"连续钤盖数十枚印拓" 字口仍然清淅细腻,故且"书画家在一幅丹青酣畅的绘画作品上钤上一二方印章"可真是锦上添花"实在令人赏心悦目.
  
  

回复 收藏 举报 22楼楼主:vwxv 时间:2009-01-13 18:14:00   魏长青是北京昌平县人,从小就在琉璃厂学徒。他写得一手好颜体字,临摹《麻姑仙坛记》碑,几可乱真。写篆、隶字体也佳。他治印,能刻吴昌硕体。但最擅长的还是制作“八宝印泥”。他曾向笔者娓娓介绍他的印泥制法,如何采艾,如何洗艾,如何调银朱。他采用的是上等银朱,碾碎后用旧箩筛过,因而质地优良。他还搀入玛瑙、珍珠的粉末,这样就构成了印泥鲜红发亮等特点。“八宝印泥”就是指含有这些贵重原料而制成的印泥,极为名贵。
   制印泥的关键原料是印油。魏长青藏有一瓶陈年老印油,这是他在偶然一次机会获得的。有一次,他在逛宣武门旧货摊时,发现地摊上摆着一瓶已经凝冻的陈年印油,摊贩不知这是何物。从前北京宣武门、东晓市、德胜门外常有这样的旧货摊,出售旧衣服、文物书籍以及奇异杂物。魏长青是内行,一眼看出这是明末清初储存已达几百年的印油。印油是先将蓖麻榨压成油,存在密封的瓶内,放在烈日下晒,任凭风吹雨打,要经历若干年后才能做印油使用。从前显宦人家书香门第常常在院内挂上一小瓶黄色的油,承受日晒雨淋,就是供作印泥用的印油。魏长青只花了很少钱就买下了这瓶油。每次制印泥,他只抠出一小块冻油,再用新蓖麻油化开,然后搀上银朱等其他原料,就调成当时闻名遐迩的“八宝印泥”。油和银朱的比例是经过他反复试验才琢磨出来的,搀合适了,书画上盖的印才能不溢油,而且保持色泽鲜艳。
   有一次,魏长青曾约笔者一起去故宫博物院看画。他指着一幅唐寅的画对笔者说,该画虽已经过了400多年,纸已变色,但画上的印仍然鲜艳夺目,就是因为其中所含的银朱质量好,印油也好。凡书画家都讲究用好印泥,所以他终身琢磨研究调制好印泥的技艺。他不知道“西泠印泥”的制作方法,但他的“八宝印泥”独揽京华,也可以与“西泠印泥”相媲美。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www.pen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