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论坛

标题: 90年代产英雄616和近产的区别 [打印本页]

作者: Vincentma    时间: 2014-3-26 20:31
标题: 90年代产英雄616和近产的区别
最近从中原神马那个网店买了6支97年产的616,和之前自己用的近年产的616做了个对比

客观地说,近年做的已经不错了,刚开始经常不下水,过一段时间磨合好了后非常顺畅,隔夜也不干,下水均匀无阻塞,写8字很流畅也不挂纸,但是和90年代的比,还真的差距不小:

1.老笔的笔尖拔不出来,新笔的笔尖拔的出来,但是拔出来的笔尖也有“英雄”二字,所以也很难判断是不是假的;
2.老笔笔杆颜色较暗,新笔笔杆颜色稍亮,但暗红色的笔杆看上去做旧感也很强;
3.老笔墨囊相对略硬但有弹性,坚挺,新笔的墨囊稍显软;
4.老笔笔帽上面“英雄”二字很清楚而且规则,新笔上面两个字仔细看不太规则,笔画不直

其他的请大神们补充,本人新手不太懂,希望指教

作者: 英雄50    时间: 2014-3-27 12:57
没法比啊
作者: 柳成溪    时间: 2014-3-27 16:49
97年的616啊~~~
真有钱哎~~
作者: 秦牧    时间: 2014-3-27 17:31
看笔囊套那个护胆小钢片和护胆结合紧密不。。。还有就是笔帽从口子看进去,不一样的,老笔有个锚形
作者: Vincentma    时间: 2014-3-28 07:50
柳成溪 发表于 2014-3-27 16:49
97年的616啊~~~
真有钱哎~~

30块左右一支。。。不贵啊
作者: Vincentma    时间: 2014-3-28 07:53
秦牧 发表于 2014-3-27 17:31
看笔囊套那个护胆小钢片和护胆结合紧密不。。。还有就是笔帽从口子看进去,不一样的,老笔有个锚形

谢谢,看到几个突起的簧片,应该是用来夹紧的,不过新的好像也有,就是夹得不算紧
作者: 柳成溪    时间: 2014-3-28 09:09
Vincentma 发表于 2014-3-28 07:50
30块左右一支。。。不贵啊

30块都不嫌贵,所以说您有钱啊~~~

壕啊~~~



作者: Vincentma    时间: 2014-3-28 14:41
柳成溪 发表于 2014-3-28 09:09
30块都不嫌贵,所以说您有钱啊~~~

壕啊~~~

是说我买贵了吗?一般应该是什么价钱?
作者: Cats    时间: 2014-3-28 16: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Vincentma    时间: 2014-3-29 10:19
Cats 发表于 2014-3-28 16:26
老款616?听起来不错,不过有必要专门搞几支来么?

老笔磨得快,多搞点自己写也可以送人。。。

作者: 秦牧    时间: 2014-3-30 19:11
Vincentma 发表于 2014-3-28 07:53
谢谢,看到几个突起的簧片,应该是用来夹紧的,不过新的好像也有,就是夹得不算紧

不是你说的那个,是另外一个东东,没法描述,新老笔都有,但是细节上有区别
作者: 幽玄    时间: 2014-4-24 10:00
早期的616笔握处的铁环做工要好些。笔尖其实新产的,有的也不差,看运气了
作者: 万里晴空    时间: 2014-4-24 11:17
616,老产和新产,差别不大。
新的,也有很好用的呢。
作者: 先行者    时间: 2014-4-24 13:51
90年代的很多616毛细是一体透明的,而如今是分体白的,不知道是否都是如此?
作者: 幽玄    时间: 2014-4-24 16:10
从侧面观察,早年的616笔握前端造型更尖一些,现在产的616笔握前端更浑圆一些。
作者: 比目鱼    时间: 2014-5-8 10:41
我上小学时候616大概9元一支,当时冷面1.5元一碗。。。现在616大概12一支,冷面15一碗。。。  掂量一下就知道啦
作者: Tangdynasty    时间: 2014-5-8 11: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gic1982cn    时间: 2014-5-8 19:29
Tangdynasty 发表于 2014-5-8 11:41
现产的笔杆薄笔帽轻。用料较差。老款笔杆厚实程度不比100差。

确实,当初的笔杆都是树脂,现在为了降低成本用的都是劣质pp塑料
作者: 风雪    时间: 2014-5-8 21:47
我判断是否是老616的唯一标准就是看是否有机顶珠,不是有机顶珠的即使20年我也不认为老。当然更老的墨囊护套上刻的是华孚“616” ,那是极少见的了。
有时间拍几张照片。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www.pen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