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559型钢笔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84|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雄笔应向中高档品牌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7 0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设计一款蝴蝶形状笔,就是在笔(板)尖上刻有蝴蝶形状,笔板(尖)向大笔头、平笔板、开放型发展,笔杆制作溶入民族绘画和风情.笔尖注入高科技技术,人工打磨,适合汉字书写特征.不能老是停留在仿制水平上.另外只能由总厂生产,杜绝分厂生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7 8:09:47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06-7-7 11:4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简单划之,从最基本的看,英雄现在的设计师水平实在叫人难堪,这点解决不了,其他的根本谈不上。
3#
发表于 2006-7-7 15:12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不知道英雄分厂有哪些,品质有保证么?</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我建议英雄采用多品牌战略,涵盖高、中、低档。派克也有低档笔啊,写乐也有低档笔。</font></p>
4#
发表于 2006-7-7 20:58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黑体" color="#3e7d57" size="4">我觉得设计不是问题,中国不缺美学家,关键是制造工艺水平!</font></p>
5#
发表于 2006-7-8 09:21 | 只看该作者
<p>如技術跟不上無法與國外匹敵,應該走學生路線與政府教育單位結合,開鋼筆課,人買一枝,先來個中國特色,教學生(指小學生)愛國的道理,並可強廠(穩定市場,工廠賺錢),等強廠後,進行技術改造,成世界之英雄爾!</p>[em05]忘了說,請我MBA當顧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8 9:23:11编辑过]

6#
发表于 2006-7-8 16:18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woodylee</i>在2006-7-8 9:21:31的发言:</b><br/><p>如技術跟不上無法與國外匹敵,應該走學生路線與政府教育單位結合,開鋼筆課,人買一枝,先來個中國特色,教學生(指小學生)愛國的道理,並可強廠(穩定市場,工廠賺錢),等強廠後,進行技術改造,成世界之英雄爾!</p>[em05]忘了說,請我MBA當顧問!<br/></div><p><font face="黑体" size="5">用繁体字为何?香港的?</font></p>
7#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16:41 | 只看该作者
新加坡政府规定:使用汉字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的简化汉字,尊重中国主权.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香港,却执意用繁体汉字,是对中国收回香港有抵触情绪吗?还是留恋往日英国公民?
8#
发表于 2006-7-8 18:29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xfxycj</i>在2006-7-8 16:41:29的发言:</b><br/>新加坡政府规定:使用汉字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的简化汉字,尊重中国主权.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香港,却执意用繁体汉字,是对中国收回香港有抵触情绪吗?还是留恋往日英国公民?</div><p></p><p>别什么事情就上纲上线阿,中国在这方面受了多少亏,还要继续下去吗?</p><p>简体字本来就是解放后才开始在中国使用,期间还出过“第二次简化汉字”,俗称二简字。没多久二简字又被废除,这本来就够乱的,现在还能看到不少不太认识的二简字。</p><p>况且,要说传统,中国传统上就一直在用繁体字,本来就是中国的东西。在这一点上香港,台湾并没有改变什么传统,而是我们改变了。</p><p>现在反正都用电脑了,简体字的书写方便快捷的优势也不存在了。</p><p>还有繁体字在书法上照样还是个传统,即使对于我们这种书法入门阶段,也知道繁体字比简体字容易写多了,简体字笔划太少,非高手难以把握阿。</p><p></p><p>虽然我只会写简体字,但是我觉得这是个悲哀。看几百年前的英语文献我好像没什么特别大的困难,但是几年年前的中国文献,几乎是一门完全看不懂的外文一样。天书一般无从下手。</p><p>汉语对我来说基本属于文盲状态了。</p><p></p><p>胡乱转贴一个文章,可能有些启发</p><p><font size="5">汉字简化,得不偿失——对汉字演变的历史误解<br/><br/></font><font size="2" line-height="130%"><font size="4">人民网读书论坛 符号<p class="ftitle"></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l17"><font size="3">几十年来流行的观点认为:汉字的简化的是中国文字的进步,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这是没有顾及到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用情感和政治代替了科学的判断。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有一段台词:“以后想问题要用脑子想,不要用骨头想!”我们就试着用脑子想一想这个问题。<br/><br/>由少变多,由简而繁——汉字走向成熟的道路<br/><br/>今天的人普遍认为:文字的发展都是从繁到简的,简化汉字不过是顺应了这个历史大潮流而已,这不符合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事实。假如我们相信殷墟甲文与商朝的实用文字类似甚至相同,拿它同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来比较,就会发现:原来的一个字,分化成了几个字,笔画也随着加多了。比如,从原来代表闪电的“申”字演化出了加“雨”头的“電”,用来表示雷电的“電”;加上立人旁,用来表示屈伸的“伸”;加上“示”字旁,用来表示神仙的“神”①。<br/><br/>上古字少,而语言中的词又很多,所以,有些字要身兼数职,一个字成为多个词的书写符号,表达不同的意思。兼职固然有省事的一面,但给阅读带来了很多困难。于是,要另行造字,力求一字一声、一意,字字专职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字数由少变多;形体由单纯变复杂;字意分化、具体、单一、固定,正是汉字走向成熟的道路。可以肯定地说,汉字在那一千多年中是由少变多,由简而繁的;从东汉到汉字简化这两千来年间,汉字的总数还在不断增加,正式书写的形体没有重大的变化。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所谓“汉字简化的趋势”,就如同中国没有经历过先奴隶制、后封建制的过程一样。这些都是迷信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凭空幻想出来的。<br/><br/>恢复同音假借——文字发展中的退步<br/><br/>以意定音,以音定形,见其字而知其音,读其音而明其意,这是汉字的一大特点。古人注释文字,往往只需指明某字在某处的读音,意思就一目了然了。<br/><br/>上古时,字数少,又没有字典,写作时找不到确当的字,用读音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就是令人头痛的“同音假借”。字的发音是变化的,不同字的发音经历着不同的变化。几百年前读音相同的字,几百年后就可能相差很大,而使人难以看出它原来是哪个字的代用品。我们今天读上古的文学作品,文字是其中很大的障碍:很多的字,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段落中的意思不同,因为他们是其他字的代用品。后来字数多了,有了字典,字的读音和意思渐渐地固定下来,借代就越来越少了。即便是多音字,他们的读音和字意也是相对稳定的。尽管如此,一字多音,从来就是汉字中难弄的部分,精于文字的人都有意避免它。后代的人再用同音字来借代,就是文法上的错误了,章太炎把它叫做“借声”,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别字”。<br/><br/>简化汉字恰恰把很多意思毫不相干,而仅仅读音类似的几个字,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字来顶替,人为地造成“别字”的使用。比如,“只有”的“只”和“一隻”的“隻”;“頭髮”的“髮”与“发展”的“发”;“後來”的“後”与“皇后”的“后”;“干戈”的“干”与“才幹”的“幹”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是文字发展中的退步!<br/><br/>消减偏旁部首——阉割了汉字的优点<br/><br/>假如我们一定要说汉字的优点,它的形体给出的,意义和读音上的丰富信息,必然是不可忽略的。许慎把汉字分成“文”与“字”两类:“文”是偏旁、部首和单纯字(偏旁、部首原来都是独立的字);“字”是由“文”组成的复合字。“文”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提示字的意思;通过形声等方式,提示字的读音③。比如,“車”字,看着就象一根轴贯串着两个轮子,中间是载人载货的部分;“苗”字指明是草长在田上;“上”与“下”都明白地表达出各自的意思。俗话说:有边儿读边儿,没边儿读中间儿,很好地说明了偏旁、部首对读音的提示功能。<br/><br/>简化汉字在很大程度上把偏旁、部首的这些重要功能消减了。首先,简化汉字把很多汉字表音或表意的部分去掉。比如“頭腦”的“頭”字,本来由表音的“豆”和表意的“頁”组成。一切以“豆”为音符的字读都读“豆”;一切以“頁”为意符的字都与头面有关系。这样,看到这两个字根,就能猜出字的读音和所指。而简化的“头”字,从字面上,我们既看不明它的读音,更看不出它意思所指。其次,简化汉字甚至把很多偏旁、部首都改了样,使他们完全失去了提示字意的功能。比如,简化的“车,就不会令人联想起车子的原形;简化的言字边也看不出与口舌的关系。<br/><br/>所以,简化汉字是把汉字中很多对于学习、认识和阅读致关重要的部分改掉甚至取消了,给汉字动了大手术,把汉字的优点阉割了。<br/><br/>豆腐搞成肉价钱<br/><br/>很多汉字由偏旁、部首这些字根组成,会用这些字根,学起就比较快捷、方便。简化汉字把这些改变或去掉了,学起来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得靠死记硬背。同时,简化汉字将若干分工细致的字重新归纳成一个多音、多意字,使汉字的字数骤减。从表面上看,减少了学习的总量。但由于多音、多意字的增加,学习单字所要花费的功夫增加了。原则上讲,字越多,字意越单一、固定,普通人学习和使用起来就越容易;而字数少,取意广,功能多、变通,则只适合那些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人。我觉得,汉字的简化,实际上加大了学习的难度。<br/><br/>同样,因为简化汉字丧失了大量象形、会意和形声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汉语白话文中词的多音节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但远远不能把他们完全抵消。<br/><br/>在使用上,问题就更加突出。因为多音和多意字大大增多,严重地妨害了使用者对文字精确的驾驭。加上现代汉语白话文在大陆这几十年日新月异地变化,当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质量都严重地受到了影响。除去内容上的缺陷,语言、文字的限制恐怕将成为这些作品传世的最大障碍。<br/><br/>简化汉字有着不能掩抑的优点:字数少、书写简便。这也是当年作这项事业的人们最有力的理由。但为了这点便利,造成学习、理解、阅读和使用上多方面的困难,代价是很重的。<br/><br/>好朋友的妈妈有句口头禅:“豆腐搞成肉价钱”,用来形容简化汉字,真的很确当。<br/><br/>割断了文化的发展<br/><br/>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历过两次大的文字改革: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强制推行秦地的文字,一举废掉了大多数知识分子习用的六国文字③;两千年以下,我们造出几千个新字,一举废掉了延用两千年的汉字,两次都出于政治的动机。<br/><br/>历史上有人赞扬秦始皇“书同文”的功劳,在今天大陆知识分子眼里,更是万世不朽的丰功伟业。然而,秦朝仅仅传了三世,是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文字的改革也未能阻止它的夭亡。“书同文”给我们的文化却掘下了一条深深的堑沟,带来了不能弥补的损失。先秦的书籍不仅被大量烧毁,少数幸存下来的,也无法阅读。汉朝的传注学之兴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汉学者们发掘、篡改、伪造、翻译、整理和注解古书,使儒家著作流传下来,成了万代的经典。但春秋战国,史称“百家”,其间淹没、散轶的,何止十之八九。这是祖国文化的一大灾难。<br/><br/>汉字的简化和白话文的日语化(我们本来不是没有白话文,《金瓶梅》、《红楼梦》全是用白话写成的),如同两把快刀,再一次割断了文化的发展。今天大陆人中,认识未简化的汉字,能读中文书的人,凤毛麟角。凡民国以前的文章,一概成了古董、绝学。文化要继承、发展;政治要借鉴、改革。但是,继承了,才能发展;借鉴了,才能改革。否则,一切从头做起,摸着石头过河,不栽跟头才奇怪呢?周有文、武、周公,而孔子说:“鉴于二代”;汉有萧何、曹参,而史称:“汉承秦制”。历史上聪明毓智的人们成功的经验正在于学习、借鉴前代的成就和教训。我们经历了百十年的混乱,纲纪制度,破坏殆尽;文化风俗,荡然无存。因为语言文字的缘故,既难于学西,又不能承中,想起来,令人痛心万分。<br/><br/>①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撰<br/><br/>②见《古汉语纲要》周秉均撰<br/><br/>③见《说文解字》(汉)许慎撰<br/></font></td></tr></tbody></table></p></font></font></p><p class="ftitle"></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l17"><font size="3">几十年来流行的观点认为:汉字的简化的是中国文字的进步,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这是没有顾及到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用情感和政治代替了科学的判断。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有一段台词:“以后想问题要用脑子想,不要用骨头想!”我们就试着用脑子想一想这个问题。<br/><br/>由少变多,由简而繁——汉字走向成熟的道路<br/><br/>今天的人普遍认为:文字的发展都是从繁到简的,简化汉字不过是顺应了这个历史大潮流而已,这不符合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事实。假如我们相信殷墟甲文与商朝的实用文字类似甚至相同,拿它同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来比较,就会发现:原来的一个字,分化成了几个字,笔画也随着加多了。比如,从原来代表闪电的“申”字演化出了加“雨”头的“電”,用来表示雷电的“電”;加上立人旁,用来表示屈伸的“伸”;加上“示”字旁,用来表示神仙的“神”①。<br/><br/>上古字少,而语言中的词又很多,所以,有些字要身兼数职,一个字成为多个词的书写符号,表达不同的意思。兼职固然有省事的一面,但给阅读带来了很多困难。于是,要另行造字,力求一字一声、一意,字字专职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字数由少变多;形体由单纯变复杂;字意分化、具体、单一、固定,正是汉字走向成熟的道路。可以肯定地说,汉字在那一千多年中是由少变多,由简而繁的;从东汉到汉字简化这两千来年间,汉字的总数还在不断增加,正式书写的形体没有重大的变化。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所谓“汉字简化的趋势”,就如同中国没有经历过先奴隶制、后封建制的过程一样。这些都是迷信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凭空幻想出来的。<br/><br/>恢复同音假借——文字发展中的退步<br/><br/>以意定音,以音定形,见其字而知其音,读其音而明其意,这是汉字的一大特点。古人注释文字,往往只需指明某字在某处的读音,意思就一目了然了。<br/><br/>上古时,字数少,又没有字典,写作时找不到确当的字,用读音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就是令人头痛的“同音假借”。字的发音是变化的,不同字的发音经历着不同的变化。几百年前读音相同的字,几百年后就可能相差很大,而使人难以看出它原来是哪个字的代用品。我们今天读上古的文学作品,文字是其中很大的障碍:很多的字,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段落中的意思不同,因为他们是其他字的代用品。后来字数多了,有了字典,字的读音和意思渐渐地固定下来,借代就越来越少了。即便是多音字,他们的读音和字意也是相对稳定的。尽管如此,一字多音,从来就是汉字中难弄的部分,精于文字的人都有意避免它。后代的人再用同音字来借代,就是文法上的错误了,章太炎把它叫做“借声”,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别字”。<br/><br/>简化汉字恰恰把很多意思毫不相干,而仅仅读音类似的几个字,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字来顶替,人为地造成“别字”的使用。比如,“只有”的“只”和“一隻”的“隻”;“頭髮”的“髮”与“发展”的“发”;“後來”的“後”与“皇后”的“后”;“干戈”的“干”与“才幹”的“幹”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是文字发展中的退步!<br/><br/>消减偏旁部首——阉割了汉字的优点<br/><br/>假如我们一定要说汉字的优点,它的形体给出的,意义和读音上的丰富信息,必然是不可忽略的。许慎把汉字分成“文”与“字”两类:“文”是偏旁、部首和单纯字(偏旁、部首原来都是独立的字);“字”是由“文”组成的复合字。“文”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提示字的意思;通过形声等方式,提示字的读音③。比如,“車”字,看着就象一根轴贯串着两个轮子,中间是载人载货的部分;“苗”字指明是草长在田上;“上”与“下”都明白地表达出各自的意思。俗话说:有边儿读边儿,没边儿读中间儿,很好地说明了偏旁、部首对读音的提示功能。<br/><br/>简化汉字在很大程度上把偏旁、部首的这些重要功能消减了。首先,简化汉字把很多汉字表音或表意的部分去掉。比如“頭腦”的“頭”字,本来由表音的“豆”和表意的“頁”组成。一切以“豆”为音符的字读都读“豆”;一切以“頁”为意符的字都与头面有关系。这样,看到这两个字根,就能猜出字的读音和所指。而简化的“头”字,从字面上,我们既看不明它的读音,更看不出它意思所指。其次,简化汉字甚至把很多偏旁、部首都改了样,使他们完全失去了提示字意的功能。比如,简化的“车,就不会令人联想起车子的原形;简化的言字边也看不出与口舌的关系。<br/><br/>所以,简化汉字是把汉字中很多对于学习、认识和阅读致关重要的部分改掉甚至取消了,给汉字动了大手术,把汉字的优点阉割了。<br/><br/>豆腐搞成肉价钱<br/><br/>很多汉字由偏旁、部首这些字根组成,会用这些字根,学起就比较快捷、方便。简化汉字把这些改变或去掉了,学起来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得靠死记硬背。同时,简化汉字将若干分工细致的字重新归纳成一个多音、多意字,使汉字的字数骤减。从表面上看,减少了学习的总量。但由于多音、多意字的增加,学习单字所要花费的功夫增加了。原则上讲,字越多,字意越单一、固定,普通人学习和使用起来就越容易;而字数少,取意广,功能多、变通,则只适合那些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人。我觉得,汉字的简化,实际上加大了学习的难度。<br/><br/>同样,因为简化汉字丧失了大量象形、会意和形声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汉语白话文中词的多音节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但远远不能把他们完全抵消。<br/><br/>在使用上,问题就更加突出。因为多音和多意字大大增多,严重地妨害了使用者对文字精确的驾驭。加上现代汉语白话文在大陆这几十年日新月异地变化,当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质量都严重地受到了影响。除去内容上的缺陷,语言、文字的限制恐怕将成为这些作品传世的最大障碍。<br/><br/>简化汉字有着不能掩抑的优点:字数少、书写简便。这也是当年作这项事业的人们最有力的理由。但为了这点便利,造成学习、理解、阅读和使用上多方面的困难,代价是很重的。<br/><br/>好朋友的妈妈有句口头禅:“豆腐搞成肉价钱”,用来形容简化汉字,真的很确当。<br/><br/>割断了文化的发展<br/><br/>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历过两次大的文字改革: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强制推行秦地的文字,一举废掉了大多数知识分子习用的六国文字③;两千年以下,我们造出几千个新字,一举废掉了延用两千年的汉字,两次都出于政治的动机。<br/><br/>历史上有人赞扬秦始皇“书同文”的功劳,在今天大陆知识分子眼里,更是万世不朽的丰功伟业。然而,秦朝仅仅传了三世,是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文字的改革也未能阻止它的夭亡。“书同文”给我们的文化却掘下了一条深深的堑沟,带来了不能弥补的损失。先秦的书籍不仅被大量烧毁,少数幸存下来的,也无法阅读。汉朝的传注学之兴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汉学者们发掘、篡改、伪造、翻译、整理和注解古书,使儒家著作流传下来,成了万代的经典。但春秋战国,史称“百家”,其间淹没、散轶的,何止十之八九。这是祖国文化的一大灾难。<br/><br/>汉字的简化和白话文的日语化(我们本来不是没有白话文,《金瓶梅》、《红楼梦》全是用白话写成的),如同两把快刀,再一次割断了文化的发展。今天大陆人中,认识未简化的汉字,能读中文书的人,凤毛麟角。凡民国以前的文章,一概成了古董、绝学。文化要继承、发展;政治要借鉴、改革。但是,继承了,才能发展;借鉴了,才能改革。否则,一切从头做起,摸着石头过河,不栽跟头才奇怪呢?周有文、武、周公,而孔子说:“鉴于二代”;汉有萧何、曹参,而史称:“汉承秦制”。历史上聪明毓智的人们成功的经验正在于学习、借鉴前代的成就和教训。我们经历了百十年的混乱,纲纪制度,破坏殆尽;文化风俗,荡然无存。因为语言文字的缘故,既难于学西,又不能承中,想起来,令人痛心万分。<br/><br/>①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撰<br/><br/>②见《古汉语纲要》周秉均撰<br/><br/>③见《说文解字》(汉)许慎撰<br/></font></td></tr></tbody></table></p><p></p><p class="ftitle"></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l17"><font size="3">几十年来流行的观点认为:汉字的简化的是中国文字的进步,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这是没有顾及到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用情感和政治代替了科学的判断。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有一段台词:“以后想问题要用脑子想,不要用骨头想!”我们就试着用脑子想一想这个问题。<br/><br/>由少变多,由简而繁——汉字走向成熟的道路<br/><br/>今天的人普遍认为:文字的发展都是从繁到简的,简化汉字不过是顺应了这个历史大潮流而已,这不符合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事实。假如我们相信殷墟甲文与商朝的实用文字类似甚至相同,拿它同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来比较,就会发现:原来的一个字,分化成了几个字,笔画也随着加多了。比如,从原来代表闪电的“申”字演化出了加“雨”头的“電”,用来表示雷电的“電”;加上立人旁,用来表示屈伸的“伸”;加上“示”字旁,用来表示神仙的“神”①。<br/><br/>上古字少,而语言中的词又很多,所以,有些字要身兼数职,一个字成为多个词的书写符号,表达不同的意思。兼职固然有省事的一面,但给阅读带来了很多困难。于是,要另行造字,力求一字一声、一意,字字专职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字数由少变多;形体由单纯变复杂;字意分化、具体、单一、固定,正是汉字走向成熟的道路。可以肯定地说,汉字在那一千多年中是由少变多,由简而繁的;从东汉到汉字简化这两千来年间,汉字的总数还在不断增加,正式书写的形体没有重大的变化。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所谓“汉字简化的趋势”,就如同中国没有经历过先奴隶制、后封建制的过程一样。这些都是迷信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凭空幻想出来的。<br/><br/>恢复同音假借——文字发展中的退步<br/><br/>以意定音,以音定形,见其字而知其音,读其音而明其意,这是汉字的一大特点。古人注释文字,往往只需指明某字在某处的读音,意思就一目了然了。<br/><br/>上古时,字数少,又没有字典,写作时找不到确当的字,用读音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就是令人头痛的“同音假借”。字的发音是变化的,不同字的发音经历着不同的变化。几百年前读音相同的字,几百年后就可能相差很大,而使人难以看出它原来是哪个字的代用品。我们今天读上古的文学作品,文字是其中很大的障碍:很多的字,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段落中的意思不同,因为他们是其他字的代用品。后来字数多了,有了字典,字的读音和意思渐渐地固定下来,借代就越来越少了。即便是多音字,他们的读音和字意也是相对稳定的。尽管如此,一字多音,从来就是汉字中难弄的部分,精于文字的人都有意避免它。后代的人再用同音字来借代,就是文法上的错误了,章太炎把它叫做“借声”,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别字”。<br/><br/>简化汉字恰恰把很多意思毫不相干,而仅仅读音类似的几个字,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字来顶替,人为地造成“别字”的使用。比如,“只有”的“只”和“一隻”的“隻”;“頭髮”的“髮”与“发展”的“发”;“後來”的“後”与“皇后”的“后”;“干戈”的“干”与“才幹”的“幹”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是文字发展中的退步!<br/><br/>消减偏旁部首——阉割了汉字的优点<br/><br/>假如我们一定要说汉字的优点,它的形体给出的,意义和读音上的丰富信息,必然是不可忽略的。许慎把汉字分成“文”与“字”两类:“文”是偏旁、部首和单纯字(偏旁、部首原来都是独立的字);“字”是由“文”组成的复合字。“文”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提示字的意思;通过形声等方式,提示字的读音③。比如,“車”字,看着就象一根轴贯串着两个轮子,中间是载人载货的部分;“苗”字指明是草长在田上;“上”与“下”都明白地表达出各自的意思。俗话说:有边儿读边儿,没边儿读中间儿,很好地说明了偏旁、部首对读音的提示功能。<br/><br/>简化汉字在很大程度上把偏旁、部首的这些重要功能消减了。首先,简化汉字把很多汉字表音或表意的部分去掉。比如“頭腦”的“頭”字,本来由表音的“豆”和表意的“頁”组成。一切以“豆”为音符的字读都读“豆”;一切以“頁”为意符的字都与头面有关系。这样,看到这两个字根,就能猜出字的读音和所指。而简化的“头”字,从字面上,我们既看不明它的读音,更看不出它意思所指。其次,简化汉字甚至把很多偏旁、部首都改了样,使他们完全失去了提示字意的功能。比如,简化的“车,就不会令人联想起车子的原形;简化的言字边也看不出与口舌的关系。<br/><br/>所以,简化汉字是把汉字中很多对于学习、认识和阅读致关重要的部分改掉甚至取消了,给汉字动了大手术,把汉字的优点阉割了。<br/><br/>豆腐搞成肉价钱<br/><br/>很多汉字由偏旁、部首这些字根组成,会用这些字根,学起就比较快捷、方便。简化汉字把这些改变或去掉了,学起来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得靠死记硬背。同时,简化汉字将若干分工细致的字重新归纳成一个多音、多意字,使汉字的字数骤减。从表面上看,减少了学习的总量。但由于多音、多意字的增加,学习单字所要花费的功夫增加了。原则上讲,字越多,字意越单一、固定,普通人学习和使用起来就越容易;而字数少,取意广,功能多、变通,则只适合那些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人。我觉得,汉字的简化,实际上加大了学习的难度。<br/><br/>同样,因为简化汉字丧失了大量象形、会意和形声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汉语白话文中词的多音节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但远远不能把他们完全抵消。<br/><br/>在使用上,问题就更加突出。因为多音和多意字大大增多,严重地妨害了使用者对文字精确的驾驭。加上现代汉语白话文在大陆这几十年日新月异地变化,当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质量都严重地受到了影响。除去内容上的缺陷,语言、文字的限制恐怕将成为这些作品传世的最大障碍。<br/><br/>简化汉字有着不能掩抑的优点:字数少、书写简便。这也是当年作这项事业的人们最有力的理由。但为了这点便利,造成学习、理解、阅读和使用上多方面的困难,代价是很重的。<br/><br/>好朋友的妈妈有句口头禅:“豆腐搞成肉价钱”,用来形容简化汉字,真的很确当。<br/><br/>割断了文化的发展<br/><br/>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历过两次大的文字改革: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强制推行秦地的文字,一举废掉了大多数知识分子习用的六国文字③;两千年以下,我们造出几千个新字,一举废掉了延用两千年的汉字,两次都出于政治的动机。<br/><br/>历史上有人赞扬秦始皇“书同文”的功劳,在今天大陆知识分子眼里,更是万世不朽的丰功伟业。然而,秦朝仅仅传了三世,是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文字的改革也未能阻止它的夭亡。“书同文”给我们的文化却掘下了一条深深的堑沟,带来了不能弥补的损失。先秦的书籍不仅被大量烧毁,少数幸存下来的,也无法阅读。汉朝的传注学之兴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汉学者们发掘、篡改、伪造、翻译、整理和注解古书,使儒家著作流传下来,成了万代的经典。但春秋战国,史称“百家”,其间淹没、散轶的,何止十之八九。这是祖国文化的一大灾难。<br/><br/>汉字的简化和白话文的日语化(我们本来不是没有白话文,《金瓶梅》、《红楼梦》全是用白话写成的),如同两把快刀,再一次割断了文化的发展。今天大陆人中,认识未简化的汉字,能读中文书的人,凤毛麟角。凡民国以前的文章,一概成了古董、绝学。文化要继承、发展;政治要借鉴、改革。但是,继承了,才能发展;借鉴了,才能改革。否则,一切从头做起,摸着石头过河,不栽跟头才奇怪呢?周有文、武、周公,而孔子说:“鉴于二代”;汉有萧何、曹参,而史称:“汉承秦制”。历史上聪明毓智的人们成功的经验正在于学习、借鉴前代的成就和教训。我们经历了百十年的混乱,纲纪制度,破坏殆尽;文化风俗,荡然无存。因为语言文字的缘故,既难于学西,又不能承中,想起来,令人痛心万分。<br/><br/>①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撰<br/><br/>②见《古汉语纲要》周秉均撰<br/><br/>③见《说文解字》(汉)许慎撰<br/></font></td></tr></tbody></table></p><p></p><p class="ftitle"></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l17"><font size="3">几十年来流行的观点认为:汉字的简化的是中国文字的进步,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这是没有顾及到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用情感和政治代替了科学的判断。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有一段台词:“以后想问题要用脑子想,不要用骨头想!”我们就试着用脑子想一想这个问题。<br/><br/>由少变多,由简而繁——汉字走向成熟的道路<br/><br/>今天的人普遍认为:文字的发展都是从繁到简的,简化汉字不过是顺应了这个历史大潮流而已,这不符合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事实。假如我们相信殷墟甲文与商朝的实用文字类似甚至相同,拿它同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来比较,就会发现:原来的一个字,分化成了几个字,笔画也随着加多了。比如,从原来代表闪电的“申”字演化出了加“雨”头的“電”,用来表示雷电的“電”;加上立人旁,用来表示屈伸的“伸”;加上“示”字旁,用来表示神仙的“神”①。<br/><br/>上古字少,而语言中的词又很多,所以,有些字要身兼数职,一个字成为多个词的书写符号,表达不同的意思。兼职固然有省事的一面,但给阅读带来了很多困难。于是,要另行造字,力求一字一声、一意,字字专职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字数由少变多;形体由单纯变复杂;字意分化、具体、单一、固定,正是汉字走向成熟的道路。可以肯定地说,汉字在那一千多年中是由少变多,由简而繁的;从东汉到汉字简化这两千来年间,汉字的总数还在不断增加,正式书写的形体没有重大的变化。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所谓“汉字简化的趋势”,就如同中国没有经历过先奴隶制、后封建制的过程一样。这些都是迷信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凭空幻想出来的。<br/><br/>恢复同音假借——文字发展中的退步<br/><br/>以意定音,以音定形,见其字而知其音,读其音而明其意,这是汉字的一大特点。古人注释文字,往往只需指明某字在某处的读音,意思就一目了然了。<br/><br/>上古时,字数少,又没有字典,写作时找不到确当的字,用读音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就是令人头痛的“同音假借”。字的发音是变化的,不同字的发音经历着不同的变化。几百年前读音相同的字,几百年后就可能相差很大,而使人难以看出它原来是哪个字的代用品。我们今天读上古的文学作品,文字是其中很大的障碍:很多的字,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段落中的意思不同,因为他们是其他字的代用品。后来字数多了,有了字典,字的读音和意思渐渐地固定下来,借代就越来越少了。即便是多音字,他们的读音和字意也是相对稳定的。尽管如此,一字多音,从来就是汉字中难弄的部分,精于文字的人都有意避免它。后代的人再用同音字来借代,就是文法上的错误了,章太炎把它叫做“借声”,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别字”。<br/><br/>简化汉字恰恰把很多意思毫不相干,而仅仅读音类似的几个字,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字来顶替,人为地造成“别字”的使用。比如,“只有”的“只”和“一隻”的“隻”;“頭髮”的“髮”与“发展”的“发”;“後來”的“後”与“皇后”的“后”;“干戈”的“干”与“才幹”的“幹”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是文字发展中的退步!<br/><br/>消减偏旁部首——阉割了汉字的优点<br/><br/>假如我们一定要说汉字的优点,它的形体给出的,意义和读音上的丰富信息,必然是不可忽略的。许慎把汉字分成“文”与“字”两类:“文”是偏旁、部首和单纯字(偏旁、部首原来都是独立的字);“字”是由“文”组成的复合字。“文”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提示字的意思;通过形声等方式,提示字的读音③。比如,“車”字,看着就象一根轴贯串着两个轮子,中间是载人载货的部分;“苗”字指明是草长在田上;“上”与“下”都明白地表达出各自的意思。俗话说:有边儿读边儿,没边儿读中间儿,很好地说明了偏旁、部首对读音的提示功能。<br/><br/>简化汉字在很大程度上把偏旁、部首的这些重要功能消减了。首先,简化汉字把很多汉字表音或表意的部分去掉。比如“頭腦”的“頭”字,本来由表音的“豆”和表意的“頁”组成。一切以“豆”为音符的字读都读“豆”;一切以“頁”为意符的字都与头面有关系。这样,看到这两个字根,就能猜出字的读音和所指。而简化的“头”字,从字面上,我们既看不明它的读音,更看不出它意思所指。其次,简化汉字甚至把很多偏旁、部首都改了样,使他们完全失去了提示字意的功能。比如,简化的“车,就不会令人联想起车子的原形;简化的言字边也看不出与口舌的关系。<br/><br/>所以,简化汉字是把汉字中很多对于学习、认识和阅读致关重要的部分改掉甚至取消了,给汉字动了大手术,把汉字的优点阉割了。<br/><br/>豆腐搞成肉价钱<br/><br/>很多汉字由偏旁、部首这些字根组成,会用这些字根,学起就比较快捷、方便。简化汉字把这些改变或去掉了,学起来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得靠死记硬背。同时,简化汉字将若干分工细致的字重新归纳成一个多音、多意字,使汉字的字数骤减。从表面上看,减少了学习的总量。但由于多音、多意字的增加,学习单字所要花费的功夫增加了。原则上讲,字越多,字意越单一、固定,普通人学习和使用起来就越容易;而字数少,取意广,功能多、变通,则只适合那些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人。我觉得,汉字的简化,实际上加大了学习的难度。<br/><br/>同样,因为简化汉字丧失了大量象形、会意和形声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汉语白话文中词的多音节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但远远不能把他们完全抵消。<br/><br/>在使用上,问题就更加突出。因为多音和多意字大大增多,严重地妨害了使用者对文字精确的驾驭。加上现代汉语白话文在大陆这几十年日新月异地变化,当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质量都严重地受到了影响。除去内容上的缺陷,语言、文字的限制恐怕将成为这些作品传世的最大障碍。<br/><br/>简化汉字有着不能掩抑的优点:字数少、书写简便。这也是当年作这项事业的人们最有力的理由。但为了这点便利,造成学习、理解、阅读和使用上多方面的困难,代价是很重的。<br/><br/>好朋友的妈妈有句口头禅:“豆腐搞成肉价钱”,用来形容简化汉字,真的很确当。<br/><br/>割断了文化的发展<br/><br/>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历过两次大的文字改革: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强制推行秦地的文字,一举废掉了大多数知识分子习用的六国文字③;两千年以下,我们造出几千个新字,一举废掉了延用两千年的汉字,两次都出于政治的动机。<br/><br/>历史上有人赞扬秦始皇“书同文”的功劳,在今天大陆知识分子眼里,更是万世不朽的丰功伟业。然而,秦朝仅仅传了三世,是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文字的改革也未能阻止它的夭亡。“书同文”给我们的文化却掘下了一条深深的堑沟,带来了不能弥补的损失。先秦的书籍不仅被大量烧毁,少数幸存下来的,也无法阅读。汉朝的传注学之兴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汉学者们发掘、篡改、伪造、翻译、整理和注解古书,使儒家著作流传下来,成了万代的经典。但春秋战国,史称“百家”,其间淹没、散轶的,何止十之八九。这是祖国文化的一大灾难。<br/><br/>汉字的简化和白话文的日语化(我们本来不是没有白话文,《金瓶梅》、《红楼梦》全是用白话写成的),如同两把快刀,再一次割断了文化的发展。今天大陆人中,认识未简化的汉字,能读中文书的人,凤毛麟角。凡民国以前的文章,一概成了古董、绝学。文化要继承、发展;政治要借鉴、改革。但是,继承了,才能发展;借鉴了,才能改革。否则,一切从头做起,摸着石头过河,不栽跟头才奇怪呢?周有文、武、周公,而孔子说:“鉴于二代”;汉有萧何、曹参,而史称:“汉承秦制”。历史上聪明毓智的人们成功的经验正在于学习、借鉴前代的成就和教训。我们经历了百十年的混乱,纲纪制度,破坏殆尽;文化风俗,荡然无存。因为语言文字的缘故,既难于学西,又不能承中,想起来,令人痛心万分。<br/><br/>①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撰<br/><br/>②见《古汉语纲要》周秉均撰<br/><br/>③见《说文解字》(汉)许慎撰<br/></font></td></tr></tbody></table></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8 18:40:17编辑过]

9#
发表于 2006-7-8 21:59 | 只看该作者
<p>简体字其实很多比繁体字还老,是比繁体字还老的写法。</p><p>别以为简体字是新鲜货,很多只不过是选择了那个字在古汉字中最简单的写法而已。</p>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7-9 12:52 | 只看该作者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8pt; mso-char-indent-count: 1.5;"><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中国繁体字,笔划多,学生学习费时费力,如今高等学府,只有中文、档案、考古、文化博物、中医等专业在开设古代汉语课程时,其课本是用繁体字印的,其他专业开设古代汉语时,其课本均采用简体印刷。用繁体、还是用简体,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布的是什么体?中共中央文件、国务院文件、人民日报用的什么体?中央教育部规定用的什么体?什么叫规范汉字?什么叫推广普通话?什么叫扫除文盲?</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nbsp;&nbsp; </font></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香港虽然实行一国两制,但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属于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吧,为什么不遵守中央政府规定?还是食古不化?还是有留恋殖民统治?还是藐视中央政府?</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8pt; mso-char-indent-count: 1.5;"><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中国汉简化是必然趋势。</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p></p></span></p><p></p>
11#
发表于 2006-7-9 13:17 | 只看该作者
<p>善德、春江(xfxycj)二位老兄:咱们都是搞法律的,这一套都懂,就别给人家上纲上线了。一国两制是法定的,中央政府不干涉特区事物,用繁体字是人家的自由。动不动就摆“中央”的架势压人,可不是咱们应该做的。</p><p>读台湾史料,国民党政府军队初入台湾,见到不会说“国语”的民众即随意逮捕,施以酷刑,冠之以“藐视中央”的罪名,甚至在街头见到不会讲“国语”者,将其用铁丝绑缚,剥去全身衣衫,进行毒打,边打边训斥:“为何对抗中央?”直至将人活活打死。持续的高压政策不断积累,终于爆发了1947年的台湾人民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二二八大起义。</p><p>我们要以维护国家统一大局为重,尊重港澳台同胞的生活方式,不能施以高压。邓小平都说了,特区的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至于五十年以后的事情,到时候看情况再说。动不动就施以高压政策,只有独裁政府才会做那种事情。</p><p>通观世界各民族历史,语言文字的简化是历史的必然。英、法、德、俄等语言历史上都搞过文字改革。国家强制力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法学上有一句流传了上千年的格言:“法律的运用要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法律的运用是为了稳定社会的,不是为了激化社会矛盾。</p>
12#
发表于 2006-7-9 14:5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钢笔怎么又谈到繁体字了?嗨,又是我惹的祸。我谈谈对繁体字的看法吧,首先声明我不是语言文字专家,可能有的知识是不准确的。1.汉字主要以词为单位,单个字的比划多少不影响表达,比划的变化对发音也没有影响,虽然很多人说汉字是象形文字,但不全面,下面引一段文字:</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我国古代把六种造字方法称作“六书”,这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加以分析归类后,定下的六个名称,并非古人事先制造出六种造字法,然后再按这些方法造字。由于各研究者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加之流传日久,所以“六书”的名称和次第也各不相同。<br/>“六书”的名称究竟起源于何时,一时很难确定,就目前现有的文献来年,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其名称和次第如下:<br/>一、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班因《汉书.艺文志》)<br/>二、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潜声(郑以注《周礼.地官》)<br/>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font></p><p><font size="2">可见,造字方式有6种,繁体字比划多,简化以后很多不再遵循原来的造字规则。</font></p><p><font size="2">2.简化字不是建国后的新东西,有其历史的趋势,现在我再引一段文章:</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span>”这样一路看下来,简化字的合法性、合理性基本上就毋庸置疑了。联合国的决定收节约资源之功,减混乱繁复之苦,简直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于是,一些人就只能从偏僻的角度、不大的方面来质疑简化字、抬高繁体字了。其中,这最大的罪状又数以下几桩:</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  第一、简化虽有道理,但问题是中国大陆一意孤行,没和日本、韩国、新加坡、港澳台地区、其他使用汉字的社区取得协调统一就单方面推出《简化字总表》,造成了不必要的汉字形体差异和文化隔阂。</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  第二、草书楷化是一种生造的、不符合书法美感的简化方法。这种观点在刘正成先生的《</font><a href="http://www.zgsf.com.cn/cgi-bin/view.cgi?forum=87&amp;topic=2" target="_blank"><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900000" size="2">简化字:汉字的未来与书艺</font></a><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一文中有所反映(虽然是带双重标准的反映)。另外,像“广”“厂”“飞”“声”“爱”这些用保留特征部件或者轮廓的办法简化而成的字,更是常常被人攻击,理由也正是不符合书法美感或者说破坏字形结构平衡。</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  第三,个别字简化不当。例如部件“又”和“乂”作用均过于杂乱。</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  这些指责不无道理,但是并不足以动摇简化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因为我们同样可以说,繁体字也不是什么好坯子:</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  1)各种地方用字和异体字古已有之,各国各地繁体字的规范程度并不见得比简化字高多少,印刷上是这样,手头上更是这样。(能统一规范各国各地字体字形固然是好事,但却不是一时一地的政治力所能及的。)</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  2)相对于小篆来说,隶变也是生造的、不符合传统书法美感的。相对于隶体来说,楷化也是生造的、不符合传统书法美感的。(这样类比看起来可能不准确,因为简体繁体同属楷体,而不是两种不同的书体。尽管如此,简体也确实不需要完全依从繁体的审美观。譬如,笔画数量减少,有的部件简化了,有的没简化,笔画的疏密情况、部件的布局就应该改变。笔画种类的分布比例不同了,字形结构的分布比例不同了,审美观难道不应该调整吗?况且,和简繁体相联系的,还有新旧字形的差异。新字形更倾向于手写,适用不同于旧字形的审美标准不是很正常吗?)</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  另外,像“广”“气”这种“失衡”的字,本来就是繁体字的成员,只是以前另有本来音义、并不充当“廣”“氣”的简化字而已;繁体的“專”的重心比简体的“专”还要高,更容易“失衡”。</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  3)隶变早就为楷体字种下了“违背字理”的根——相同的篆体部件被隶变成不同的笔画,不同的篆体部件被隶变成一样的形体,甚至有的部件被拆散了,有的部件被拼合了,致使有的形声字都看不出来是形声字了(语音变化的因素除外)。于是,考察字源可以发现,繁体字“混乱无理”的地方也很多了。(简化字只是同样继承了隶变的“不合理性”。)另外,繁体字还有架床叠屋、繁化不当的例子。其实,个别不合理的字在各国各地的繁体字、简化字中都可以找得到。</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  既然,繁体字可以在历史中站稳脚跟,能够在美丽典雅、含义丰富的小篆面前自诩为“正体字”;那么,我们不妨说,在应用层面日渐萎缩的繁体字面前,简化字也是当之无愧的正体字。“正”这个字本来就是历史的,是动态的。有什么道理把“正体字”这个称呼凝固在繁体字上!现在,堪称“正体”的也只有在中国大陆、新加坡和广大海外华人社区正式使用,并且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和接受的简化字了。坚持说繁体字是“正体字”的,不过是一种要划清界限、表明自己是嫡系正统的姿态和虚荣心罢了。台湾写繁体字的马英九和</font><a href="http://lingualyouth.blogbus.com/logs/2006/03/2003828.html" target="_blank"><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900000" size="2">写简体字的陈水扁</font></a><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到底哪个离中国大陆更近,还真值得玩味。</font></p><p><font face="宋体"><font size="2">3.我的猜测,我国简体字比繁体字比划少很多,易学易认,易写,对于我国建国后扫除文盲的贡献很大,再结合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的普及,共产党革命与广大人民的结合,尤其是毛泽东同志对文化服务人民,服务革命的鲜明态度,可以看出,简化字是打破少数人的文化垄断,让更多人迅速掌握基本文化的重要武器。可能在语言文字学上,简体字有很多不科学之处,但在学术和社会进步的需求之间,是选择保全古代语言的完美还是选择推进文化进步能?其实毛泽东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font><br/></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9 14:54:34编辑过]

13#
发表于 2006-7-9 15:1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xfxycj</i>在2006-7-9 12:52:29的发言:</b><br/><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8pt; mso-char-indent-count: 1.5;"><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中国繁体字,笔划多,学生学习费时费力,如今高等学府,只有中文、档案、考古、文化博物、中医等专业在开设古代汉语课程时,其课本是用繁体字印的,其他专业开设古代汉语时,其课本均采用简体印刷。用繁体、还是用简体,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布的是什么体?中共中央文件、国务院文件、人民日报用的什么体?中央教育部规定用的什么体?什么叫规范汉字?什么叫推广普通话?什么叫扫除文盲?</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p></p></span></p><p></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nbsp;&nbsp; </font></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香港虽然实行一国两制,但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属于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吧,为什么不遵守中央政府规定?还是食古不化?还是有留恋殖民统治?还是藐视中央政府?</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p></p></span></p><p></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8pt; mso-char-indent-count: 1.5;"><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中国汉简化是必然趋势。</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p></p></span></p><p></p><p></p><p></p></div><p>如果我没有记错,简体字是1960年代发布的。香港是1997年回归大陆的,这么容易统一?</p><p>照你的说法,全世界只有一小部分国家开车是左向行驶,让他们也都改成左舵右行,全世界跑开车都方便多了?</p>
14#
发表于 2006-7-9 17:26 | 只看该作者
<p>剛換暸新的頭像和簽名,一時興起,試着輸入一些繁體字,看一下顯示傚果如何!</p>
15#
发表于 2006-7-9 17:37 | 只看该作者
<p>看看这里的帖子,能长不少知识。做律师的果然都有几把刷子,呵呵。</p>
16#
发表于 2006-7-9 22: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王善德</i>在2006-7-8 16:18:23的发言:</b><br/><p><font face="黑体" size="5">用繁体字为何?香港的?</font></p></div><p></p><p>ok......i write english next time...i come form taiwan but my job in shanghai.</p>
17#
发表于 2006-7-9 22:24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woodylee</i>在2006-7-9 22:00:18的发言:</b><br/><p></p><p>ok......i write english next time...i come form taiwan but my job in shanghai.</p></div><p></p>嗨,李兄,别害怕呀!华语就是你的母语,汉字就是你的“母文字”,谁也不能剥夺你说话、写字的权利。“周厉王缄百姓口”、“清王朝兴文字狱”的时代可以说一去不复返了,你怕什么?!这里没有人迫害你,大胆写你的“母蚊子”就是了!呵呵![em05][em05][em05]
18#
发表于 2006-7-9 22:27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万宝鹈鹕鸟</i>在2006-7-9 17:37:33的发言:</b><br/><p>看看这里的帖子,能长不少知识。做律师的果然都有几把刷子,呵呵。</p></div><p></p><p>我是先后学经济学、法学的,但没有做律师,而是在我国中央政府部门做了一名专业人士。仅此而已。</p><p>善德老师、春江老兄在法学的学业上都是我的师兄、师长。</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9 23:13:51编辑过]

19#
发表于 2006-7-9 22:30 | 只看该作者
<p>woody兄别太在意了</p><p>在这个论坛里有这么一句话:买自己喜欢的笔,让别人咬文嚼字去吧</p><p></p>
20#
发表于 2006-7-9 22:51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韦伯猫</i>在2006-7-9 15:12:11的发言:</b><br/><p>如果我没有记错,简体字是1960年代发布的。香港是1997年回归大陆的,这么容易统一?</p><p>照你的说法,全世界只有一小部分国家开车是左向行驶,让他们也都改成左舵右行,全世界跑开车都方便多了?</p></div><p>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曾经推出过两次文字改革方案,第一次就是你所提到的1960年代的方案,第二个方案是1970年代推出的,但是由于设计不科学,违背了汉字构造的规律,人民群众不接受,所以没实行几年就被废止了。我1978年上小学的时候还学过第二套简体字,只学了才一年,到1979就废止了。</p><p>所以咱们现在用的还是第一套简体字。新加坡共和国采用的也是这一套。</p><p>我还要讲一个故事:</p><p>第一套简化字方案付诸实施之际,一些学者、书法家提出了一些疑惑,以为政府是要强制老百姓立刻全部改书。周恩来总理解释道:政府推广简化字,不是强迫老百姓一下子全改过来;应该是政府行政公文、报纸、刊物要使用规范的文字--简化字,老百姓可以慢慢改;学校要教简化字,让学生学;书法家可以从艺术的角度自由使用简化字或者繁体字。</p><p>我们知道,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一辈子直到死,都一直是写繁体字的。我们可以批评他们没有以身作则。但是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民主的做法。他们作为职业革命家、资深政治家,显然深谙治国之道:</p><p>文字改革不是专政工具,是文化改革,对象不是政敌,而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不能采用政治压迫的手段,而必须用民主的手段--</p><p>一是政府以身作则,执政行为、活动中(立法、行政、司法等等行为与活动)一律强制性采用法定的简化字;</p><p>二是报纸、刊物等公众媒体作示范,规范使用法定的简化字;</p><p>三是对人民群众主要通过教育的手段,使文字改革的方案深入人心,使人民群众习惯并接受简化字。现在,大陆的民众都非常习惯简化字了,看繁体字反倒不习惯了。</p><p>所以,我说,法律是治国的手段。而运用法律不是简单地用强制力压服,那不叫“法治”,不会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p>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违规、侵权信息删除请联系 penbbs@hotmail.com    

GMT+8, 2025-9-14 16:13 , Processed in 0.1141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