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逛中国钢笔论坛,发现有一群钢笔发烧友,每日讨论着各种笔尖、墨水、纸张的手感、触感、使用的心情,不亦乐乎。钢笔做为发烧器材,少则5元一支的英雄616,高则几千元一支的德系日系金笔,都可以玩得不亦乐乎,更主要的是不少人写得一手好字,笔墨测试时,随手一小篇诗词,甚是文雅,真是贫富皆宜,全民皆雅的一项好爱好呀。 其实,我也一直是玩物丧志的性格,音响发烧时曾组装过美之声音箱,数码产品更是更新换代花钱无数,瓷器也是我极为着迷的物件,杯子无论在路边的推车摊,还是超市、商场专柜,总是能引起我的驻足,还有纸笔、文具,各地小吃。从小我就喜欢各种花花绿绿的小玩艺儿,小时候收集糖果纸、小人书,长大了收集CD、DVD、耳环,美的东东总是让人向往和沉迷,藏书更是我长年不断的兴趣,至如今环室皆书也。 光是买来收藏那是远远不够的,花钱是最省力气的,尤其是淘宝一逛,什么都可以轻易地占有,但是光花钱还是不能真正地拥有,还要花时间用心去用去掌握去体会,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否则只是买了什么,而不是有了什么,更不是会了什么,买了字帖不等于练会钢笔字,买了好茶具也不等于会品茶,买了纸笔更不等于会写作。而从占有到拥有,就是一个发烧的过程。有钱人可以买任何高档器材,但我们不称之为发烧友。 所谓发烧友的“发烧”两字,说明并不是理性消费,而是花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在一点点的效果提升上。比如音响发烧友,喇叭、线材、箱体等等几千上万甚至几万元的器材,仅仅使得低音下潜一些,而真正有震撼低音效果的乐曲如1812序曲其实很少,也并不十分好听及常听。比如钢笔发烧友,各种金尖、钢尖、铱粒,如种硬、滑、软、弹、涩,几千元的钢笔比十几元的钢笔手感好一些,但其实仅仅几元的中性水笔就可为圆满完成的工作,需要又买高级笔、高级纸、高级墨水等等花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来完成吗? 是的,也许未深陷其中的人很难理解,这其中的快乐,当你一点一点地比较,一点一点地体会其间的细小差别,你得到的乐趣,也是一点一滴的积累,终于你拥有了你自己满意的顶级器材,以及和这器材相匹配的金耳朵、好书法、不被广告蒙蔽的眼光、超强的DIY动手能力及丰富的知识,你终于可以真正明白什么是享受,这是使用低端器材的人或是只买贵器材的人所无法想象的乐趣与美。 花许多时间和金钱去拥有似乎无用的美和享受,包括很多美食家,食不厌精,各地觅食不怕辛苦,这是怎样一种心态和现象。这是对享受的追求,本身却并不创造价值,但是正是有这些人对享受的不断追逑,精益求精,才促使产品不断地变得优良精美。消费带动生产,这些精于吃喝玩乐的人,可以当评论家、品酒师、影评人等等,正是有这些专业的消费者,才刺激着制造者制造出越来越好的东西,这些人是知音、是伯乐。作者写一篇小说,得到会心的赞赏,则有更多的激情再去写作,读者只是看、买、收藏,而评论者,会把意见表达出来,给作者以反馈。 所以,单纯的发烧友只是消费、享受,只有发烧到一定的境界,并表达出来,给其他消费者以指导,给创作者以反馈,这才是有价值的评论家,有用的发烧友。 而当一个评论家并不容易,创作者可以以自己的主观意见天马行空的创作,而评论者必须保持自己立场的客观,这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阅历,对各家都有相当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的评价才是公允的,其次要有很好的品位和表达,就象之前看日剧《神之雫》里的品酒师,对绘画、音乐、人生、天文、地理都有很丰富的知识和见解,能用很精彩的语言把对葡萄酒的理解表述出来,这也需要多年的锻炼。 韩国导演朴赞郁写影评出身,最后下水拍电影,可见写影评需要达到对电影拍摄的理解,并不亚于一个导演。看陆文夫写的《美食家》,虽然不是厨师,但他吃遍大江南北这,已是真正的专家,从色、香、味、摆盘、环境、人员都有一套讲究。说到专家,其实很多环评专家,本身已不写环评了,但以他们的经验,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而且能说出好在哪里,对在哪里,语气让人能接受,态度让人可信服,这些都是百炼成精的呀。 从消费者到行业专家,看似很大的鸿沟,其实差别就在于不断的累积和钻研。香港有位名叫蔡澜的作家,开专栏写吃喝玩乐,并结集成书,广受欢迎,他长期地写,表达精彩幽默引人入胜。其实,作为评论家,鉴赏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表述力。就象于丹,她对论语和庄子的学术研究不见得是最深入的,但她的表现形式是最好的,这和她长期从事电视专题片的撰稿有关,这些累积使她明白电视观众需要看什么、听什么,怎样表述更能让人接受,于是,她在百家讲坛一炮而红了。 发烧友的快乐,其乐无穷,但怎样把独乐乐,变为与民同乐,从消费者变为评论家,只有靠我们极投入的爱与分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