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559型钢笔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5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30 2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刚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不知大家有没看过

来源:
http://www.people.com.cn/GB/news/8410/20020617/754221.html


                      “英雄”气短 “中华”遇假 “永生”改行 “丰华”不再 “贝发”奇迹
                                                  经济日报: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

                                                                                                                             李铁铮 吴凯 王志军


上海的“英雄股份”、“第一铅笔”、“永生股份”、“丰华圆珠”曾经是我国最大的制笔企业,均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成为上市公司。但到目前,一方面由于行业不景气,企业效益不好;另一方面由于上市时间已久,企业均发生数次重组,在资本市场上历经沉浮,内幕太多,对外界尤其是媒体极为敏感和排斥,虽经我们多方面联系并反复要求,除“英雄金笔厂”外,其余企业仍避而不见,甚至连他们的上级单位“上海轻工控股集团”也谢绝了采访。记者只好从其他渠道探询...........


凡是年纪长一点的人,也许还记得“xxx”年代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叫《英雄赶派克》,说的是上海“英雄”金笔是怎样超过美国“派克”金笔的故事,虽说事实有些夸大,但从那以后,“英雄”的确闻名中外,被人们称为中国“第一笔”。它与上海“中华”铅笔、“永生”金笔、“丰华”圆珠笔一起并列为中国四大笔厂,主宰了中国制笔业。但事隔多年以后,四大笔厂中有的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有的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而以“贝发”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笔厂在浙江后来居上,有人将此称为“中国制笔重心南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英雄”气短 

英雄金笔厂的宋孔杰厂长怀着复杂的心情向记者讲述了“英雄”不寻常的经历。 1931年由上海民族工商业者从西方引进设备开始自来水笔生产。建国后公私合营时期,数家小厂合并组建“华孚金笔厂”,xxx时期改为“英雄金笔厂”。1993年改制成为上市公司。1994年公司发展达到顶峰,利税均创历史纪录,仅笔类销售额就达1.5亿元。

从1994年以后,公司业绩逐渐下滑。 原因有三:

一是公司上市后仍由国家控股,企业经营难以避免666行为。为完成“国企三年脱困”的任务,由666主导,改变公司上市募集资金的投向,兼并了数家生产厨房设备、钢琴乐器等非笔类困难企业,公司职工一度由2000人增加到8000人,英雄金笔原有优势逐渐丧失,上市后6年中,英雄金笔的利润被其他几块合并进来的不良资产全部吃掉。到2000年,英雄金笔从上市公司“英雄股份”中退出,业绩逐渐回升。2001年业绩比2000年增长22%,2002年头三个月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他们估计,要恢复到上市前水平,仍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字处理的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电脑、打字机、复印机等设备的普及,使用笔的数量和频率大大减少,制笔行业面临整体衰退。连国际著名的“派克”金笔也被出售给“吉列”。

三是社会的发展使笔类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方便、廉价的一次性用笔逐渐替代了以前的自来水笔,使得原有产品的市场大幅萎缩。 “英雄”虽然气短,但作为著名品牌,在国内仍具有一定品牌优势。前不久获得由中国制笔行业协会命名的“中国制笔王”、“行业名牌”等荣誉,重大国事活动的签字仪式如香港回归、加入世贸组织、APEC会议宣言等均采用英雄金笔。 


“中华”遇假

生产“中华”铅笔的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硕果仅存的制笔类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已转向化妆笔、钻石加工销售等行业,去年9亿元的销售额中,笔类销售额仅有一亿元。

“中华”铅笔的萎缩归罪于假冒货,近三年来,假冒“中华”、“长城”等名牌铅笔出口的违法行为已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由于冒牌货价格比正牌商品平均低三至四成,这家公司今年前七个月出口到香港的铅笔比去年同期锐减九成;印尼市场上一种型号的“中华”牌铅笔已全部被假货占领,公司一年损失上百万美元;因假冒铅笔质次价低量多,巴西666一律对“中华”牌铅笔课以298%的高额反倾销税,使一铅公司不得不忍痛告别巴西市场。

据了解,铅笔按国家标准根据石墨浓度分为18种型号。在当前我国的标准化考试中,计算机只能识读铅芯浓度为2B的铅笔笔迹,过浓或过淡都会造成计算机识读的失败或错误。真正的中华2B铅笔在铅芯浓度、硬度方面都有严格的指标要求,以保证填充的效果适用于计算机识读程序正确识别,而假冒伪劣铅笔的铅芯大都是用少量石墨掺杂大量粘土制成,其铅芯的浓度和硬度都达不到物理指标要求,不宜于计算机识别。去年青岛某区学生进行高考模拟考试时,由于使用假冒伪劣中华2B铅笔涂写选择题答案,导致600名考生这一部分成绩均为零分。

据“一铅”生产技术部主任张并扬介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牌铅笔,由于质量上乘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全国占据70%左右的市场份额,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列为211工程专项保护产品。但铅笔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且能给造假分子带来极大利润,因此近年来假冒成风。今年中华铅笔除7亿支外销,还有5亿支在国内市场出售,但浙江义乌、山东临沂等地造假势头十分猖獗,预计每年流入市场的假中华也达到5亿支之多。也就是说,目前假冒中华和正品中华正以1∶1的比例在国内争夺市场。如要打假,花费巨大,真“中华”只能望假兴叹。


“永生”改行

提起“永生”,很多人感情犹生,中年人中恐怕没有几个人没有用过“永生”笔。可是今天只有“永生股份”这几个字能唤起过去的记忆。永生股份这几年历经重组之路。公司前身为永生金笔厂,前几年一度陷入困境,随后开始资产重组。

1998年,上海飞天投资入主后,永生逐步淡出制笔业,并向汽车零配件方向发展。 作为一家1992年便上市的沪市老牌本地股,永生一直以盘小著称,是沪上袖珍盘三剑客之一,永生的股性很是活跃,几乎在每一次资产重组题材的炒作中皆可看见其冲锋陷阵的踪影。 然而,一旦提起业绩,永生却总是不大好意思。

自1997年起,连续四年来,其每股收益均只有几分钱,说其在亏损的边缘上挣扎,那是一点也不过分。2000年,其每股收益不过仅0.0453元,然而业绩越差越是光荣。在二级市场上,其股价连连走强,近日更是一飞冲天,勇攀高价股巅峰,甚至于远远傲视上港集箱、东大阿尔派这些绩优蓝筹股。 的确,股价高高在上有其存在的道理。近日,这一“道理”终于云开雾散。5月29日,公司发布董事会公告称,永生股份公司拟更名为上海永生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也将变更为“永生数据”,陈述彭院土将被公司聘为名誉董事长。至此,投资者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公司已重组成功,正在涉足新兴的地理信息这一高科技朝阳产业。


“丰华”不再

上海丰华圆珠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支圆珠笔的诞生地,创建于1948年,1992年在深化改革中由国营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上市股份公司,“丰华”1992年上市时是我国圆珠笔行业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制笔骨干企业。当时圆珠笔产量占国内圆珠笔总产量的60%,出口量占全国圆珠笔出口总量的80%以上;产品远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丰华公司拥有国内同行业中领先的生产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制笔经验,并在浦东开发区建成占地面积33.7亩,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的现代化圆珠笔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有六大类200多个品种。最高年产圆珠笔1.65亿支,圆珠笔芯1.5亿支,丰华商标在国内享有极高声誉,几十年来获得的各类奖牌不计其数,1995年被列为上海市100只重点保护品牌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丰华品牌已成为国内圆珠笔行业首认品牌。

可是现在,据知情人透露,丰华股份已经转移其他领域,所剩的主业只是品牌让江浙一些民营企业贴牌生产。个中原委,企业缄口不言。


“贝发”奇迹

就在制笔“四大天王”走下坡路时,江浙一带的笔厂纷纷崛起,在最近中国制笔协会公布的14家获得“中国制笔王”称号的企业中,江浙企业就有6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宁波贝发集团。它创造了一个奇迹。 贝发集团仅用8年时间,就从一个注册资金只有18万美元的小企业发展为一家资产3.4亿元人民币,年创汇4000多万美元的中国目前最大的笔类生产出口基地。完成了国外同行用20年时间才能达到的业绩。 2001年贝发实现利润2482万元,共生产各类笔8亿余支,400多家客户遍布世界近100个国家和地区,“贝发”品牌被国家外经贸部列为重点扶持出口名牌。公司主要产品为“贝发”牌圆珠笔、中性笔、直液笔、阀门笔、宝珠笔、荧光记号白板笔等六大系列600多个品种。96%以上销往海外市场。 目前,该公司决定投入巨资兴建集笔类研制生产、远程网销、综合办公、商业服务于一体的“贝发新世纪制笔城”,2002年1月首期57600平方米生产厂房(世界制笔行业里最大的单体生产厂房)竣工投产,这是它的第二次创业,其目标是在五年内跻身世界制笔前八强,成为文具行业笔类专业化制造企业,“贝发”品牌成为全球知名品牌之一。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还没有完,但题意已解,至于为什么同样是造笔,老企业江河日下,新企业蓬勃发展?为什么制笔大牌企业有666扶持、早期上市、品牌优势等众多好条件还是干不过后起之秀?这些问题就留待读者去思考、解答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09-10-30 22:19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永生,丰华的前生今世终于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0-30 22:25 | 只看该作者
“英雄”气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10-30 22:59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认为国有企业的日常管理、运营完全以666的管理方式为模版,缺乏对市场的灵活应变能力是造成大多数优秀国企衰败的重要原因。另外,国企的高级管理层往往是来自666的官员,而非职业的经理人,这些人员来到企业原因是多样的,有些可能是镀金,有的可能是养老,总之是缺乏搞好企业的主观动力的;即便是雄心壮志,然囿于自身的能力,也只能将这些在计划体制下优秀的国企带向万劫不复的深渊。除了制笔业,我们周围也有非常多的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10-31 05:4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人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违规、侵权信息删除请联系 penbbs@hotmail.com    

GMT+8, 2025-9-15 11:40 , Processed in 0.0575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