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559型钢笔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6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陕西文化用品工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2 1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中国成立前,陕西文化用品工业几乎是个空白。西安市仅有2家私营墨水生产店铺和一些修理
钢笔的摊点。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一家小型公营化学厂,兼产墨水。
    解放后,陕西省文化用品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先后建起了西安市文化用品厂、西安市打字机厂、
西安市金笔厂、渭南市文化用品厂、汉中市文化用品厂、扶风县油墨化工厂等,生产各类墨水、油墨、
自来水笔、圆珠笔芯和打字机使用的合金轻钢字等,初步形成了陕西文化用品生产的工业雏形。

陕西省自来水笔工业唯西安金笔厂一家,始建于1965年。在此之前,境内仅有修理钢笔的店铺,
没有制笔工业。
    1965年,国家轻工业部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将上海制笔机械厂生产的计划援助古巴的一套自来水
笔生产线155台设备,年生产能力为400万支圆珠笔、600万支圆珠笔芯生产线43台设备调拨给陕西,
筹建西安金笔厂。翌年,西安市计划委员会批准在西安市北关新华村15号(今振华路99号)筹建地方国
营西安金笔厂。
    1966年初动工兴建,同年9月建成试产。1967年正式投产,占地面积9999平方米,职工138人,当
年生产普通铱金笔9.31万支,实现工业总产值7.38万元。此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生产发
展缓慢,1968年到1975年8年中,年均产值98.07万元,年均产量97.42万支,实现利税55.95万元。
1977年开始回升,到1980年末,工业总产值提高到314.81万元,实现利税72.4万元,分别比1976年
增长41.97%和101.75%。职工发展到401人,比1976年306人增加31.04%。
    80年代头4年,生产出现滑坡,1984年工业总值下降到185.43万元,比1980年下降30.23%,企
业走向亏损边缘。80年代中期,该厂转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筹资125万元,经香港西德捷
高公司从瑞士阿贝公司引进一条具有80年代初先进水平、年产能力为2000万支圆珠笔芯生产线,新购
国内配套设备12台,新建厂房949平方米。1986年至1989年,先后与上海、江苏、河南等省市6个单位
组成了经济联合体,开发了5个品种、7个花色的新产品,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1986年至1987年,筹
资148.92万元,对供电系统的主要设备、大抛光机等17个项目进行了更新改造;1988年,为提高笔
尖加工能力,投资7.5万元,改建了笔尖车间,更新了笔尖滚光机、开缝机等3台设备;1989年又筹
资13.4万元,以注塑车间为重点,进行挖潜改造,全年完成投资项目6项,新增生产设备10台(套)。
塑料机改造后,改变了注塑加工设备长期老化状况。
    到1989年末,全厂形成固定资产原值418.6万元,净值522.2万元,有职工525人,是建厂初职
工的3.82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1名。1989年,生产自来水笔859.23万支,圆珠笔芯698.74万支,
实现工业总产值463.25万元,利税121.26万元,分别比1985年提高88.6%和13.43%。
    1987年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1988年被西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新产品开发先进
企业。
    一、自来水笔
    建厂头3年,只生产普通铱金笔,1969年年产68.14万支。1970年起,同时生产高级铱金笔、普
高铱金笔。1975年产量达到122.91万支,其中高级铱金笔51.75万支。1976年起,又增加钢笔生产,
1980年产量提高到252.35万支,其中高级铱金笔66.94万支。1981年,销售疲软,年产量下降到
200.91万只。此后,由于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1989年,年产量增加到359.23万
支,其中高级铱金笔140.98万支,普高铱金笔16.86万支,普通铱金笔95.06万支。
    该厂生产铱金笔共有25个型号,产品注册商标为“仙鹤牌”、“延河牌”。“仙鹤牌”为高级铱
金笔,其型号分为856型全钢龙凤笔、855型景泰蓝笔、854型全钢贴花笔、852型和258型全铜杆套冰
花彩漆笔芯等18个型号;“延河牌”为普通铱金笔,其型号分为201型、102型、301型等7个型号。
    产品执行国家GB6140-85技术标准。高级铱金笔用料考究,零部件大都为金属制成,工艺较复杂,
采用开窗式吸水;普通铱金笔工艺简单,采用直接捏胆式吸水,除笔尖外,其余部件均采用塑料制作。
所产“友谊牌”751型儿童花瓶玩具笔等,曾受外商青睐,1977年至1980年,共出口47.32万支,交
货值达40.42万元,远销中东地区。1986年与上海英雄金笔厂联合,利用企业铜质冰花笔杆套的独特
技术,由上海英雄笔厂提供笔尖、笔舌等零部件,开发的:“英雄”牌258型、611型冰花高级铱金笔,
1988年、 1989年分别荣获西安市、陕西省和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称号;“延河”牌201普通铱金笔在
1988、1989年参加全国行业同类产品质量评比,均获100分。
    二、圆珠笔芯
    始产于1979年12月。生产的圆珠笔,按结构分为601型揿动式、503型铝套转动式双色两种类型。
1987年产量为1582.1万支,1988年为1139.55万支,均未达到原设计生产能力。
    圆珠笔芯的结构由球珠、球座、油墨、油管、浮色组成,球座采用5P-1黄铜、镍钼铜、不锈钢制
成。型号为全国统一红、蓝圆珠笔芯、统一两用圆珠笔芯、141双色红蓝圆珠笔芯、603型镀揿动式圆
珠笔芯。产品质量执行国家 GB4306-84技术标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15:1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油 墨


    陕西省油墨生产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
    1939年至1940年,陕甘宁边区因国民党重兵包围,经济封锁,油墨来源断绝,直接影响报刊发行,
边区印刷部门曾用土办法生产油墨。开始用烟筒中的烟灰和食用的清油混合制作油墨,因字迹发黄,
模糊不清,改用燃烧油矿废渣提取烟灰,然后与桐油混合制作油墨,从而保证了中共中央党报的正
常出版。
    民国32年(1943),西安地下共产党组织领导人之一秦世安,曾在西安市药王洞高阳里1号吴家骥
家,以制作油墨掩护身份。当时制作油墨主要原料使用桐油、墨烟(美国产)。生产工艺是先将桐油熬
化, 然后加适当比例墨烟, 再加工研磨即成。 每日可产誊写油墨100斤,供陕西文化日报社应用。
1945年因报社被封,墨烟来源困难,被迫停产。
    1958年,西安油漆厂曾试产“经建”牌油墨,因质量不过关,历时不足一年即停止生产。
    1966年,西安市碑林区区办新华印刷厂油墨攻关小组,在天津油墨厂和西安市轻工业研究所的帮
助下,历时两年,于1968年试制成功铅印油墨和油型誊写油墨,产品经西安五四四印刷厂化验,各项
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家轻工部部颁标准。其色泽优于部颁标准。
    1971年,西安日化公司成立西安油墨厂,主要生产誊写油墨,年产50~80吨。同时生产铅印黑红
油墨,年产5吨。原材料由轻工业部定点供应,誊写油墨由西安市百货公司文化用品批发部经销,铅
印黑红油墨销于西安市各印刷单位。1971年8月,西安油墨厂与西安长虹墨汁厂合并,迁厂址于西安
市南郊丁白村扩建,改名西安市文化用品厂,除生产誊写油墨外,并投产了新闻轮转油墨,供陕西日
报、西安晚报社使用。1985年后,又开发了印刷塑料凸印油墨。
    1984年,扶风县兴建了扶风县油墨化工厂,主要产品有丝网油墨、醇溶凹印油墨、彩色铅印油墨
及高级著作油墨等3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注册商标为“法门寺”牌。
    西安市文化用品厂生产的“碑林”牌80型亮光油墨和80型誊写油墨,1984年、1989年分别获陕西
省优质产品称号。扶风县油墨化工厂生产的“法门寺”牌丝网、凹印油墨,获陕西优秀新产品称号和
“全国星火计划成果金奖”。


第三章 墨 水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新华化工厂早在1941年就开始生产墨水。据统计,
1941年生产5205瓶,1947年产量达到7845瓶,解决了解放区急需的一部分文化用品。
    民国36年(1947),西安市有一家私营文具店和一家个体户生产墨水。文具店设于涝巷,店名振亚
文具店,经理姜居久,生产红、蓝两色墨水。个体户王卿制作“速干”牌墨水。产品均用土法配制,
生产工具只有几口水缸和一根木棍,手工操作,年产1200瓶左右。
    1949年西安解放后,上述2家仍操旧业。姜居久在涝巷开设了建国工业社,生产墨水、墨汁、浆
糊、印泥等文化用品。西安市大中文具店也仿效生产“马头”牌墨水,产品由陕西合作社联合供销经
理部经销。
    1954年11月,汉中市在笔墨生产小组基础上成立了汉中市文化用品厂。1956年,渭南市在毛笔、
粉笔、刻字工艺美术4个合作社基础上建立了渭南市文化用品厂。西安市将大中文具店、建工业社和
个体户王卿3家合并成立了西安市第一文具生产合作社。
    汉中市文化用品厂,建于1954年11月,厂址设于汉中市。其前身系汉中市笔墨生产小组。1958年
开始生产“五一”、“罗记”牌墨水,由于条件所限,土法制作,1958年到1970年,最高年产5000瓶
(0.5吨),平均月产400瓶。1970年为提高墨水质量,该厂派技术人员到上海墨水厂学习,1971年按
上海墨水配方和操作工艺试制,经上海、郑州、西安墨水厂家化验,质量完全符合标准,投入批量生
产,从1980年到1989年,已成为汉中市文化用品厂的主导产品。花色品种有纯蓝、高精、精装、简装
4种,注册商标为“金象”、“汉中”、“汉江”牌。至1989年末,全厂占地面积2939平方米,形成
固定资产原值28.18万元,净值14.8万元,拥有职工66人。1989年,生产墨水129.76万瓶,完成工
业总值46.19万元,实现税利7万元。
    渭南市文化用品厂, 1956年元月建厂。 其前身由毛笔、 粉笔、刻字、工艺美术4社合并而成。
1963年更现各。厂址座落在东风街115号,占地面积2875平方米,拥有职工114人。
    建厂初,主要生产毛笔、粉笔和少量墨水,1971年以后,转入大批量生产。至1989年末,形成固
定资产原值51.44万元,净值40.25万元。198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产143万元,年产墨水达到151万瓶,
实现税利13.7万元。产品注册商标为“金象”牌,品种有高级、普通蓝、黑墨水、纯蓝墨水和红、
黑墨水等。产品除在市场销售外,还远销汉中、安康、榆林、山西等地。
    西安市文化用品厂,位于西安市南郊丁白村,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系西安市第一文具生产合作
社,隶属西安市轻工联社领导。同年,该社分为墨二社、毛笔三社、水彩、墨水精组、浆糊组。1958
年两社、两组合并,转为地方国营西安市人民文具厂,主要经营毛笔、装订、印刷、墨水、墨水精、
浆糊广告色、打印油、印油等。职工150人,生产设备有过滤器、比重计、皮管装瓶机等。有25名职
工从事墨水生产,年产“卫星”牌墨水500~600万瓶,产品由陕西省百货公司经销。
    1961年,又将地方国营西安市人民文具厂划分为西安市三针厂、西安市第六印刷厂和西安市长虹
笔墨厂。长虹笔墨厂有职工29人,生产“延安”牌墨水,1973年更名为西安市文化用品厂。
    1990年末, 全厂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 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46.8万元,净值106.6万元,职工
174人。1990年生产墨水610万瓶,油墨155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25万元,税利30万元。
    1980年,全省3家墨水生产厂家,共生产各种墨水996.80万瓶。1980年后,由于各厂不断更新设
备,依靠技术进步,使墨水产量、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截止1989年末,年产墨水630.15万瓶,
其中渭南市文化用品三生产的“金象”牌墨水,1988年获渭南地区优质产品称号;西安市文化用品厂
生产的“延河”牌高级蓝黑墨水,1989年获陕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名列全国质量检测第一名。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15:18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打 字 机


    陕西打字机生产厂家唯西安市打字机厂一家,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生产轻钢字的厂家,位于西安市
东大街260号。
    共前身系华文打字机修理合作社。1956年5月由西安私营商文、振华、新生、前进、金成等5家打
字机修理店铺18名从业人员联合组成,时有手摇铸字机1台及一些简单的手工工具,全部资金约3~4
万元,主要维修中外文打字机,同时生产打字机使用的合金轻钢字,年产100万只。连同修理业务在
内,年总产值10万元,利润3万元。
    1958年6月,该厂与西安市碑林区地方国营中华仪表厂合并。翌年初,抽调部分专业人员试制中
文打字机,1960年生产出百余台,使用碑林牌商标,投放市场试销。1961年,贯彻中央经济调整方针
时停办。之后,中华仪表厂分出部分人员及设备单独成立中华打字机合作工厂。正准备继续生产打字
机时,又奉命合并于西安市曙光制锁厂(今华山锁厂),生产“华山”牌铁锁。
    1963年1月,从曙光制锁厂分出,遂在西安市东大街260号恢复华文打字机修配合作社,仍操旧业,
修理打字机、速印机,并生产轻钢字。为扩大生产能力,1967年在西安市南门外草场坡建造新厂房,
易名碑林区打字机厂,1983年改为西安市打字机厂。
    1989年末,全厂占地面积1536平方米,形成固定产原值16.1万地,净值4.6万元,职工98人,
轻钢字年生产能力为650万只,198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66万元,实现利税23.3万元。
    建厂30年来,西安市打字机厂试制出多种产品,有的属于文化用品,有的不属于文化用品。由于
企业多次合并、分出,限于资金、设备、技术力量等因素,大部分没有形成生产能力。这期间,比较
稳定的产品有两种:
    一是打字机用轻钢字。始产于1956年,迄今已有30多年历史1982年年产2300万只。1986年以后,
市场疲软, 锌、 铝、铜等有色金属原材料价格一再涨价,成本大幅度提高,利润下降,造成减产。
1989年年产轻钢字下降到650万只,仅为1982年产量的28.26%。
    二是订书机。1972年试制成功,型号分为71型和81型,使用“朝阳”牌商标,形成年生产能力5
万只。当时列入国家计划,由西安市文化用品批发部统购统销。1979年,上海产订书机大量涌入西安
市场,加之该厂订书机电镀质量较差,原材料供应紧张,销路不畅,被迫停产。
    1985年以后,该厂由生产型转变为经营型,利用优势,在西安繁华的东大街经营各种复印机、电
子打字机、电光誊影机、高速油印机、胶印机、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高技术、现代化办公设备,以副
养主,发展多种经营,开劈了一条新路。


转自:http://lib.sxsdq.cn/bin/mse.exe? ... ;rec=165&run=13
4#
发表于 2009-4-12 17:00 | 只看该作者
1982年 2300万只 有那么夸张吗?出口?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违规、侵权信息删除请联系 penbbs@hotmail.com    

GMT+8, 2025-9-15 02:37 , Processed in 0.0552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