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PENBBS.COM第26季墨水隆重上市,详情请点击。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dwshangy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宝龙这个挨千刀的,怎么不出个中国系列的作家呢。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8-9-17 09:47 | 只看该作者
唐老鸭
嘎嘎嘎
放个屁
臭死啦

我还没念小学就作出拙诗一首,其实龙出个我的系列也不错哈
82#
发表于 2008-9-17 10:08 | 只看该作者
再次呻吟一声:笑笑生。。。要看批判的人可以看到批判,要看情色的可以看到情色,要看人情冷暖的可以看到冷暖,一部金瓶梅啥都有了。。。
83#
发表于 2008-9-17 10:20 | 只看该作者
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论坛卧虎藏龙,学习了!
84#
发表于 2008-9-17 11:02 | 只看该作者
我期待出 金庸 或者 古龙  
85#
发表于 2008-9-17 11:17 | 只看该作者
金庸古龙虽然很卖,但毕竟不是大师级的人物。像万宝龙这种标榜品味跟贵族气的企业是不会订着这两个作家的。

他们很会订着中国的帝王,因为中国人都有帝王情节。相反在欧洲,他们以他们民族的作家为荣,很少有鸟帝王的。
86#
发表于 2008-9-17 11:23 | 只看该作者
欧洲人也有很重的帝王情节,万宝龙出的赞助人大部分是帝王。而且赞助人系列的规格等级比作家系列定得要高。

看过一部片子,里面一位白手起家的美国亿万富翁标榜自己的成功,说自己从一无所有到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历届美国总统都会找自己咨询国策,能和王室成员用餐。。。。。。

[ 本帖最后由 yin 于 2008-9-17 11:31 编辑 ]
87#
发表于 2008-9-17 11:27 | 只看该作者
还有澳洲新西兰,一向以自己为英王子民为豪(它们的国家元首是英女王),有人提出过要换,大部分人不同意,认为这样有荣誉感。加拿大也差不多,虽然英女王派的加拿大总督只是个摆设。
88#
发表于 2008-9-17 11: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梦法师 于 2008-9-16 23:22 发表
春秋战国时的都很有批判性啊,那时的作家文人知识分子们四下游荡百无聊赖,往往是到一个国拉过王来就是一顿板砖,拍完了还得表个高姿态我说这么多都是为你好啊听不听随便你,这种优良传统基本流传到了西汉初年就渐渐 ...

说到底气节和生命哪个重要的问题。
看着不爽可以拍砖,问题拍完了之后如果要你付出脑袋做代价,你还敢不敢拍?
从始皇焚书坑儒开始就有了这种传统,只要当权的嫌文人“儒以文乱法”,你拍砖就得谨慎点。
宋明的文人还算敢说点话,到了清朝几场文字狱下来,知识分子们还敢批判?
就算是当朝,经过乱上那十年之后,
现在的文人们大抵也只会写“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所以也别纠结于现在的文人作家有没有批判性了。
就这样个社会环境,你能让他怎么样?

至于万宝龙要出中国作家,顶好去找历史人物,怀旧怀旧吧。
89#
发表于 2008-9-17 12: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文化界一片衰败,最近还出了个余秋雨,还政府给封了个什么大师。

中国的大师就这水平,笑话阿。
90#
发表于 2008-9-17 13: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alfes 于 2008-9-14 21:12 发表
外形的话弄个菊兰竹梅出来总能让人知道中国的文化吧!竹杆的外形应该比较容易弄出来,期待中。


四君子好下那个百乐已经出过了,至于竹竿外形,可以看看哥白尼和塞万提斯
91#
发表于 2008-9-17 13: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向往诺贝尔 于 2008-9-14 13:49 发表
出个鲁迅还是不错滴~~~
韩寒什么怎么可能出呢~~只是历史中闪烁的一点·
根本不能和鲁迅比的·~~


鲁迅的话,那不如 胡适 好了
92#
发表于 2008-9-17 17:2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悲哀就在于,一百年还只有鲁迅,国人也只知道鲁迅。

鲁迅比起民国其他那些大家来,还是差远了。

民国比鲁迅强的人多了去了。鲁迅是政治化的产物,没什么大不了。
93#
发表于 2008-9-17 17:59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提到鲁迅而没有人提到梁实秋,胡适,林语堂,徐志摩呢?沈从文,郁达夫也皆大师也。
94#
发表于 2008-9-17 18: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鲁提辖 于 2008-9-17 17:27 发表
中国的悲哀就在于,一百年还只有鲁迅,国人也只知道鲁迅。

鲁迅比起民国其他那些大家来,还是差远了。

民国比鲁迅强的人多了去了。鲁迅是政治化的产物,没什么大不了。

同感,同感!中国不可能有大师,大师是什么时候出的呢?春秋战国和五四只有百家争鸣才能产生孕育大师的土壤
95#
发表于 2008-9-17 19: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玫瑰灰 于 2008-9-17 11:56 发表

说到底气节和生命哪个重要的问题。
看着不爽可以拍砖,问题拍完了之后如果要你付出脑袋做代价,你还敢不敢拍?
从始皇焚书坑儒开始就有了这种传统,只要当权的嫌文人“儒以文乱法”,你拍砖就得谨慎点。
宋明的 ...

说到底是屁股和嘴的问题,坐在哪边就得说哪边的话,和思辨无关!
先说中国作家的特征,自汉起,中国的作家和文官混同,当然这也是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知识阶层=儒家精英=官员=作家=科学家哲学家啥的,而且这之间的等号逐渐被科举选材制度彻底锁死。
再说历史,春秋战国是个绝好的时代,所有人都活的直接而坦率,那时候的知识阶层和官员还没必然联系,很不成势力,除了组成小型帮派四下游走外没啥谋生手段,生存状态类似现在的企业策划人员。因为没话语权,所以那时候因拍王的砖而死的知识人士多了去了,为什么?只有进言献策狂出主意才是策划人员得到老板的赏识的不二法门,没辙,冒死也得拍!
再说坑儒,始皇帝因为听了知识分子帮派法家的计策而取得了天下,在这个法家掌握话语权的崭新时代,另一个帮派儒自然就不太得烟儿抽,有怨念就有牢骚,几个儒生按照老的传统到始皇面前念念碎,结果正巧人家始皇不爽,大怒曰“来人!给我把这几个啰啰嗦嗦的狗儒拖出去埋了!真烦人!”坑儒事件到底死了多少儒生,完全被后世儒家知识阶层扭曲了,但我认为数量不会太多。
当然,秦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首个实验作品,致命的漏洞太多了,允许各式各样的知识分子集团继续存在就是其中的一个,后续者汉从秦亡的案例中吸取了丰富的经验教训,经过短暂的无为而治,使人民得到休养后,罢黜了百家,独尊了儒术,自此儒家成了唯一的知识。
这一决策影响深远,中国从此有了这世界最强大的文官政府,这个文官政府的力量足以制衡这世界上最强大的皇权,因为支持这一文官政府的是集合了中国全部精英阶层、全体知识分子的儒家知识阶层。观看中国历朝,左右国家命运走向的是这样几股势力,皇权及其代理人;贵族(本家和外戚);文官政府,这三者互相争夺,互相制衡,王朝不断更迭,背后的关系却千年不变。
这时话要说回中国作家了,中国历史上有独立的作家么?或者这么问更恰当:中国历史上有作家么?那些彪炳史册的文学家的名字,永远是和大大小小的官衔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作家是自小在儒家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精英阶层,作为社会精英,写作是玩票,做官才是正差,治理着国家,约束着皇帝,维护着乡绅地主阶层的利益,这些才是中国作家的本职工作。
没有独立性的作家,哪里来的独立精神和思辨批判?
职业的作家在明朝有过大发展,这和当时社会关系的变革是相呼应的。
所以说,中国文人或者是不缺乏思辨精神的,但因为屁股的位置决定了脑子的想法和嘴巴的话语,将思辨的精神一股脑用在“格万物,穷天理”这项无休无止的事业上了。
以上,小弟愚见
当然,我说的中国作家,绝非指中国现代作家们
96#
发表于 2008-9-17 20:32 | 只看该作者
法师高见
97#
发表于 2008-9-17 20: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laoao 于 2008-9-14 21:45 发表



4,中国文化的传承不在大陆.
98#
发表于 2008-9-17 21:1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万宝龙销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五
99#
发表于 2008-9-19 01: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竹中客 于 2008-9-17 21:13 发表
中国的万宝龙销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五


我听说世界几大消费品销量第一都是日本.
100#
发表于 2008-9-19 01:2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开阔眼界,不做评论.

《关于鲁迅》
   梁实秋
  
   近来有许多年青的朋友们要我写一点关于鲁迅的文字。为什么他们要我写呢?我揣想他
  们的动机大概不外几点:一、现在在台湾,鲁迅的作品是被列为禁书,一般人看不到,越看
  不到越好奇,于是想知道一点这个人的事情。二、一大部分青年们在大陆时总听说过鲁迅这
  个人的名字,或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无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产党及其同路人关于他的宣
  传,因此对于这个人多少也许怀有一点幻想。三、我从前曾和鲁迅发生过一阵笔战,于是有
  人愿意我以当事人的身分再出来说几句话。
  
   其实,我是不愿意谈论他的。前几天陈西滢先生自海外归来,有一次有人在席上问他:
  “你觉得鲁迅如何?”他笑而不答。我从旁插嘴,“关于鲁迅,最好不要问我们两个。”西
  滢先生和鲁迅冲突于前(不是为了文艺理论),我和鲁迅辩难于后,我们对鲁迅都是处于相
  反的地位。我们说的话,可能不公道,再说,鲁迅已经死了好久,我再批评他,他也不会回
  答我。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书,何必再于此时此地“打落水狗”?所以从他死后,我很少谈
  论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战时在中央周刊写过一篇“鲁迅和我”。也许现在的青年有些还
  没有见过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逼不过,再破例一次,重复一遍我在那文里说过的话。
  
   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句话:
  “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我写过不
  少批评鲁迅的文字,好事者还曾经搜集双方的言论编辑为一册,我觉得那是个好办法,让大
  家看谁说的话有理。我曾经在一个大学里兼任过一个时期的图书馆长,书架上列有若干从前
  遗留下的低级的黄色书刊,我觉得这是有损大学的尊严,于是令人取去注销,大约有数十册
  的样子,鲁迅的若干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
  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的利用这一虚伪情报,派作我的罪状之
  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宣传自宣传,事实自事实。
  
   鲁迅本来不是共产党徒,也不是同路人,而且最初颇为反对当时的左倾分子,因此与创
  造社的一班人龃龉。他原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公务员,在北洋军阀政府中的教育部当一名佥
  事,在北洋军阀政府多次人事递换的潮流中没有被淘汰,一来因为职位低,二来因为从不强
  出头,顶多是写一点小说资料的文章,或从日文间接翻译一点欧洲作品。参加新青年杂志写
  一点杂感或短篇小说之后,才渐为人所注意,终于卷入当时北京学界的风潮,而被章行严排
  斥出教育部。此后即厕身于学界,在北京,在厦门,在广州,所至与人冲突,没有一个地方
  能使他久于其位,最後停留在上海,鬻文为生,以至于死。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
  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
  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
  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他
  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
  又一本的杂感集。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
  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
  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
  “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北洋军阀执政若干年,谁又能对现状满意?问
  题是在,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么办呢?慢
  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鲁迅如果不赞成这个办法,也可以,如果以为
  这办法是消极的妥协的没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总得提出一个办法,不能单是谩骂,谩骂
  腐败的对象,谩骂别人的改良的主张,谩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而鲁迅的最严
  重的短处,即在于是。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逼他摊牌,那篇文章的标题即是“不满于现
  状”。我记得我说:“你骂倒一切人,你反对一切主张,你把一切主义都褒贬的一文不值,
  你到底打算怎样呢?请你说出你的正面主张。”我这一逼,大概是搔着他的痒处了。他的回
  答很妙,首先是袭用他的老战术,先节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说我的文字不通,“褒”是
  “褒”,“贬”是“贬”,如果不作为贬用,贬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鲁迅大概是忘记了红
  楼梦里即曾把“褒贬”二字连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语至今仍是如此。)随後他声明,
  有一种主义他并没有骂过。我再追问他,那一种主义是什么主义?是不是共产主义?他不回
  答了。
  
   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那不是事实,他和共产党本来没有关
  系,他是走投无路,最後逼上梁山。他从不批评共产主义,这也是不假的,他敞开着这样一
  个后门。所以后来共产党要利用他来领导左翼作家同盟时,一拍即合。事实上,鲁迅对于左
  倾分子的批评是很严厉的,等到后来得到共产党的青睐而成为左翼领导人的时候,才停止对
  他们的攻击。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笔调来翻译俄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
  这一本“文艺政策”的翻译,在鲁迅是一件重要事情,这很明显的表明他是倾向于共产党
  了。可是我至今还有一点疑心,这一本书是否鲁迅的亲笔翻译,因为实在译得太坏,鲁迅似
  不至此,很可能的这是共产党的文件硬要他具名而他又无法推卸。这一文件的寿命并不长,
  因为不久俄国的文艺界遭受大整肃,像卢那卡尔斯基,普列汉诺夫,玛耶卡夫斯基,全都遭
  受了最悲惨的命运,上海的“普罗文艺运动”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谓“左翼作家同盟”亦
  即奉命匿迹销声,这一段戏剧式的转变之经过详见于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艺术家”一
  书。经过这一段期间,鲁迅便深入共产党的阵营了。
  
   在这个时候,我国东北发生了中东路抗俄事件。东北的军阀割据,当然是谁也不赞成
  的。可是当我们中国的官兵和苏俄帝国主义发生了冲突,而且我们的伤亡惨重,国人是不能
  不表关切的。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同情者是一个考验。我很惊奇的在上海的马路旁电线干
  及各处的墙壁上发现了他们的标语“反对进攻苏联!”我很天真的提出了询问:是中国人进
  攻苏联,还是苏联侵入了中国?鲁迅及其一伙的回答是:中国军阀受帝国主义的唆使而进攻
  苏联。经过这一考验,鲁迅的立场是很明显的了。
  
   鲁迅没有文艺理论,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终乃完全
  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
  
   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好象就是“死”,他似乎感觉到不久于人世了,他
  在文里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也不必以人废言,这句话便
  是:“切莫作空头文学家。”何谓空头文学家?他的意思是说,文学家要有文学作品,不是
  空嚷嚷的事。这句话说的很对。随便写过一点东西,便自以为跻身文坛,以文学家自居,这
  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怪不得鲁迅要讽刺他们。可是话说回来,鲁迅也讽刺了他自己。鲁迅死
  后,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为他们原是有组织的、有人、有钱、有机构,一切方便。猩红
  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册我记不得了,大概有十几册到二十册的光景。这不能算是空
  头文学家了。然而呢,按其内容则所有的翻译小说之类一齐包括在内,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
  例。鲁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张,我当然不知道,不过把成本大套的翻译作品也列入全集,除了
  显着伟大之外,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幸亏鲁迅翻译了戈果里的“死魂灵”而未及其他,否则
  戈果里的全集势必也要附设在鲁迅全集里面了。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
  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所谓讽刺的文学,也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用意要深
  刻,文笔要老辣,在这一点上鲁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
  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
  别人。在这一点上我很怀疑鲁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讽刺的对象最好是一般的现象,或共
  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街。鲁迅
  的杂感里,个人攻讦的成分太多,将来时移势转,人被潮流淘尽,这些杂感还有多少价值,
  颇是问题。第四、讽刺文虽然没有固定体裁,也要讲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样,有适当的
  长度,有起有讫,成为一整体。鲁迅的杂感多属断片性质,似乎是兴到即写,不拘章法,可
  充报纸杂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为良好的文学作品。以上所讲也许是过分的苛责,因为鲁迅
  自己并未声明他的杂感必是传世之作,不过崇拜鲁迅者颇有人在,似乎不可不提醒他们。
  
   在小说方面,鲁迅只写过若干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的作品,他的顶出名的“阿Q正
  传”,也算是短篇的。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
  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单就一部
  作品而论,“阿Q正传”是很有价值的,写辛亥前后的绍兴地方的一个典型的愚民,在心理
  的描绘上是很深刻而细腻。但是若说这篇小说是以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为对象,若说阿Q即是
  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鲁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这个人
  物,有其时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艺术上成功,并不等于是说这个作家即能成为
  伟大作家。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必须要有其严肃性,必须要有适当的分量,像“阿Q正
  传”这样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够把它的作者造成一个伟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纳来到上海,上海
  的所谓作家们便拥出我们的“伟大作家”鲁迅翁来和他会晤,还照了一张像在杂志上刊出
  来,一边站着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肖伯纳,一边站着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的鲁
  迅,两相对照,实在不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
  
   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使略”,在中国的小
  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这一本书恐怕至今还不失为在这方面的好书。我以为,
  至少这一本书应该提前解禁,准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贡献。有人说,他译
  过不少欧洲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我的知识太有限,我尚不敢批评那些所谓“弱小民族”的
  文学究竟如何。不过我想,鲁迅的翻译是从日文转译的,因此对于各民族的文学未必有适当
  的了解,并且鲁迅之翻译此类文学其动机可能是出于同情,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至于其本
  身的文学价值,他未必十分注意。
  
   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他可
  以有更可观的成就,可惜他一来死去太早,二来他没有健全的思想基础,以至于被共产党的
  潮流卷去,失去了文艺的立场。一个文学家自然不能整天的吟风弄月,自然要睁开眼睛看看
  他的周围,自然要发泄他的胸中的积愤与块垒,但是,有一点颇为重要,他须要“沉静的观
  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整体。”(Toseelifesteadilyandseeit
  whole)。这一句话是英国批评家阿诺得MatthewArnold批评英国人巢塞
  Chaucer时所说的话。他说巢塞没有能做到这一点,他对人生的观察是零星的局部的
  肤浅的。我如果要批评鲁迅,我也要借用这一句名言。鲁迅的态度不够冷静,他感情用事的
  时候多,所以他立脚不稳,反对他的以及有计划的给他捧场的,都对他发生了不必要的影
  响。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他写了不少的东
  西,态度只是一个偏激。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GMT+8, 2024-6-6 10:39 , Processed in 0.1450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