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559型钢笔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12|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伪】螺鈿对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7 0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gggggh 于 2011-7-17 03:07 编辑

标题党一把,猛一看是不是有点像钢笔/圆珠笔对笔呢?



其实是一支英雄892和一支百乐VP螺鈿。螺鈿即是一种镶嵌贝壳再在其表面反复上漆的工艺。百乐VP螺鈿算是使用螺鈿工艺的百乐笔中最平价的一款。

英雄892所用的贝壳比百乐来得大,表面略粗糙,远不如百乐的手感来得温润,做工方面差距比较明显。当然,两者价格差了快10倍...

类似的工艺其实30年代的西华也使用过,只不过所用的贝壳来得更大,是不是反应了中美日三者审美观的差别呢... (一下图片来自penhero.co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11-7-17 10:19 | 只看该作者
LZ已经写的很清楚了,看贝壳的大小:美国>中国>日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7-17 11:2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7-17 17:35 | 只看该作者
百乐这只看着弄这些小的就比较麻烦,不过螺鈿面积比较少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7-17 19:2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百乐不错 很漂亮 原型是CAPLES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7-17 19:3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7-17 19:54 | 只看该作者
类似的工艺其实30年代的西华也使用过,只不过所用的贝壳来得更大,是不是反应了中美日三者审美观的差别呢... ggggggh 发表于 2011-7-17 03:06



不是。日本有大块的!真正的螺钿,就是要具象,要大块,要穷奢极欲。那些琐琐碎碎,小家子气的抽象东东哪能算螺钿?

日本这笔便宜,所以不会用神马正统螺钿工艺。

人家真正的螺钿是这样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x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7-17 19:57 | 只看该作者
具象图案,大块表现,富丽堂皇,这才是螺钿的气质。

那种零零碎碎,琐琐屑屑,抽象不知所云的,配不上叫螺钿。

只是因为便宜,所以日本人不给你真螺钿,不代表人家不懂螺钿或是审美不同或是做不出来,东西完全做得出来,只要你肯出那个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7-17 20:23 | 只看该作者
说白了,螺钿就是讲的堆砌和富贵气,要的就是一打眼的震慑。这就是所谓的盛世气。

盛世气不需要深层思索和回甘,需要的是狂欢和物欲,要的是感性,要的是感观刺激。

借用马未都评刚创纪录的那个乾隆粉彩瓶子的话---“盛世时的审美都是艳俗的,这件花瓶当然也不能免俗,一眼望去就剩漂亮了”。

唐代也是盛世,也是一样的审美,神马大红大绿金光闪耀的东西都往上堆,看看正仓院的那件唐螺钿琵琶,还有很多唐物,也是“一眼望去就剩漂亮了”,唐人审美也是好丰腴,充满着肉欲,没有骨格清奇之相,按后世审美来看,真是“殊乏雅人深致”。

有思想的时代通常是乱世,或是积弱之世。如思想大爆发的战国时代,产生了王弼向秀等玄学大师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终于使儒学上升到了一定哲学高度的宋代。这些显然都不是神马盛世,所以才会有思想。

盛世是狂欢的时代,纵欲的时代,哪有时间来得及去思考?哪有带着思想去狂欢纵欲的?狂欢纵欲要的就是及时行乐,不需要回味无穷,要的就是一打眼就亮的第一眼尤物,当然需要“一眼望去就剩漂亮了”,管神马云苫雾沼的气质和回甘,要的是入口即爽,强烈的感官刺激。

阿城在《威尼斯日记》里有个观点“唐朝没有产生哲学家,也没有思想家。带思想的狂欢多尴尬”,对这个观点我有保留意见,唐代有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在佛门里,大乘八宗皆在唐代兴起,一片兴旺,不过那是印度传来的哲学思想。所以阿城这个观点如果仅就中国本土思想儒道来说,那还真是千真万确的,没有一个哲学家,没有一个思想家。

印度没有一统过,都是小邦林立,所以大家都在思考。中国的本土原生哲学思想(不要讲宋明的理学和心学,那都是经过华严学和天台宗的洗礼,换过血之后脱胎重生的)比之印度,那些粗糙的(说得好听点是“朴素的”)思想简直就不值一提,缺乏终极探索和思辨,充其量就是个政治学和伦理学,都偏实用意义,缺乏形而上的思辨。

这点和希腊罗马类似。光荣的希腊,伟大的罗马,姐妹文化。希腊也是小邦林立,产生了辉煌的哲学。罗马大一统,又太过兴旺,盛世,大家都在那里酒池肉林,欣赏角斗的感官刺激美,和奴隶通奸的感官快感,盛世一片,所以罗马的哲学和希腊比,其粗陋程度连当妹妹都不够格,充其量也就是偏实用意义的政治学和法学还值得提一下。

盛世要的是感性,要发泄快感,希腊所谓酒神精神。要的就是一打眼就漂亮一入口就刺激。
乱世和衰世需要的是理性,催人思索,希腊所谓日神精神,需要气质和回味,当然能够产生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7-17 23:13 | 只看该作者
从上面正仓院的唐东东看来,不光要大块,要具体的图案,还要铺满,这样才气派,才叫螺钿,才叫盛世气象。

留白这样的表现其实不适合螺钿。螺钿本来就是富丽繁缛取向的,不讲究气韵这样的东东,所以最好铺满。在要穷极工巧的东西上不穷极工巧反倒去追求所谓留白气韵反倒显得是捉襟见肘的寒酸气。

全彩具象的东西本来就是另一种价值取向。水墨抽象才讲留白,讲气韵,讲回味。

要想气韵取向的,干脆用适合这种的材质和工艺去做,而不是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工艺及材质。硬要把这种价值取向的东西强行扭到另一种价值取向的表现上去,只能显得两头不搭,很尴尬,还显得寒酸气十足,像是倾慕这种东西想表现这种东西又没那么多钱去表现一样。这就叫窘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1-7-17 23:14 | 只看该作者
从上面正仓院的唐东东看来,不光要大块,要具体的图案,还要铺满,这样才气派,才叫螺钿,才叫盛世气象。

留白这样的表现其实不适合螺钿。螺钿本来就是富丽繁缛取向的,不讲究气韵这样的东东,所以最好铺满。在要穷极工巧的东西上不穷极工巧反倒去追求所谓留白气韵反倒显得是捉襟见肘的寒酸气。

全彩具象的东西本来就是另一种价值取向。水墨抽象才讲留白,讲气韵,讲回味。

要想气韵取向的,干脆用适合这种的材质和工艺去做,而不是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工艺及材质。硬要把这种价值取向的东西强行扭到另一种价值取向的表现上去,只能显得两头不搭,很尴尬,还显得寒酸气十足,像是倾慕这种东西想表现这种东西又没那么多钱去表现一样。这就叫窘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1-7-18 01:01 | 只看该作者
拜服王孙兄的渊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1-7-18 0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黑白子

黑白子兄好久不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1-7-18 01:2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跟王孙兄又学知识了。
另外,楼主那张邮票给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1-7-18 0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anubis

anubis兄也是好久没看到了。您的文章也是美文啊,尤其欣赏那份幽默感,顶呱呱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1-7-18 01:50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张也很能说明问题。螺钿应该是这样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1-7-18 02:03 | 只看该作者
历朝历代,螺钿器物都是作为奢侈品出现的,即使后期(清代)大片装饰风格衰落,也要同时配以金银的镶嵌。一切都是为了这种工艺的审美取向---奢华富丽。

正仓院
马未都

螺钿工艺作为一种美学追求,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它最早是一种财富追求,有价值感。但到了唐代以后,货币形态发生了改变,彻底摆脱了贝币的形态。所谓彻底摆脱,就是在记忆中完全消失。当社会不认为贝壳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螺钿镶嵌就变成一种美学追求,这非常重要。今天所能见到最漂亮的嵌螺钿的实物就是唐代的。

  正仓院

  唐代最著名的镶有螺钿的器物今天大部分都存在日本。日本奈良有一个东大寺,寺里有个仓库,称为正仓院。正仓院是一个皇家仓库,分为南仓、中仓、北仓,公元728年由圣武天皇建立。到了日本明治时代,整个正仓院划为皇室专有。它本来就是一个仓库,没有什么新鲜的,就跟唐明皇的百宝大盈库一样。中国唐代皇帝有个私库,日本天皇也有这样的仓库。公元756年,圣武天皇驾崩,光明皇后就将天皇所有日用品及珍宝统一入库,保管起来,一直延续至今,使我们得以看到如此美丽的瑰宝。

  当时东大寺接收得非常认真,宝物入库的时候有一个《献物帐》,所谓"献物",就是贡献出来的物品。《献物帐》就是献物的清单,与法门寺地宫里的《衣物帐》非常相近。可见唐代的中国和日本都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入库都写单子。这份单子对后人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实物本身,让我们可以对照来看这些宝物当时都叫什么。

  日本圣武天皇所生活的时期跟唐玄宗李隆基的年代大致相当,他生活中很多用品就是从中国运过去的。日本当时极力采纳唐朝的文物制度,所以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品非常感兴趣,派出许多遣唐使把唐朝的物品带回日本。因此正仓院中收藏的唐代文物,反映出盛唐时期的一个文化艺术高度。

  正仓院中收藏的宝物种类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唐朝传入日本的文物,显然是中国的东西;第二类是西域经过中国传入日本的文物,包括带有中国汉文化风格和西域风格的物品;第三类是奈良时代日本模仿中国的文物;第四类是奈良时代日本人自己制造的物品。日本的奈良时代跟我们的唐朝基本平行。

正仓院本身是一座很朴素的建筑,没有什么复杂的结构,作为仓库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它里面所收藏的这部分文物,不仅对中国、对日本,甚至对全世界的人类文明都做出了极大贡献。因为正仓院中的文物是一直传世保留下来的,而不是挖掘出来的。一个物品在生活中能保持上千年,非常困难。这些珍品在日本一千二百多年来没有经过任何骚扰,可见日本对文化的尊重。

  今天能够看到的唐朝最准确、没有走样的文物,往往是在正仓院。比如唐代乐器中有嵌螺钿的四弦琵琶、五弦琵琶、阮咸,在正仓院里都可以看到,像新的一样。不看到这些琵琶,我们都不能想象唐朝的那种奢华生活。实物结合唐朝的文字记载,我们多少能够感受到一点儿。比如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说的就是四弦琵琶。正仓院里的四弦琵琶,可以使证物和文献相对应。

  此外,正仓院中还有大量螺钿漆盒、铜镜等等。这批唐代嵌螺钿的文物有个共同特征,就是在镶嵌螺钿的同时,辅以琥珀、玳瑁等材质,颜色鲜艳而有变化,非常漂亮,可见当时中国的皇室贵族非常推崇镶嵌艺术。建国以来,我国也陆续出土过镶嵌螺钿的唐代铜镜,陕西省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都有收藏,但这些铜镜的品相跟正仓院铜镜的品相完全不可比拟,基本上都残损严重。

宋元螺钿器

  宋代以后,螺钿镶嵌依然作为奢侈品出现。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宋高宗巡幸张俊家,张俊进献大量礼物,那个礼单今天念起来得念一个钟头。皇上来了,送的东西太多了。最著名的礼物有什么呢?我在《陶瓷篇》里讲过,16件汝窑。这个人拍皇上的马屁那是铆足了劲儿拍。其中说到漆器的时候,说有10件"螺钿盒"、10件"犀皮盒",这些漆盒均用织金的锦绸缎承垫,可见对这些漆盒非常重视

  元代以后,螺钿的发现相对很少。1966年,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过元代"广寒宫"黑漆螺钿盘残片,不大的一片,上面有残缺不全的一块图案。但这个残片非常重要,导致后来对一些螺钿艺术品重新定代。从这块残片上可以看到,它的工艺特征跟前后都不一样,跟唐宋不一样,跟明清也不一样。上面所有的图案都是用0.5毫米的螺钿小碎条拼接而成,这是一种极具特点的工艺。

根据这块元代漆盘残片,我们再去看故宫的藏品。故宫藏有两件嵌螺钿舟形洗,也是用小碎条拼接的工艺,过去一直认为是明代晚期的作品。当这个元代残片出现以后,专家学者进行了对比,最终就把这两件故宫旧藏重新划为元代,定为国宝。那么这两件螺钿舟形洗是什么时候进入故宫的呢?没有记载,只有四个字:"清宫旧藏。"

  文物鉴定的基础就是标型学,只要找出第一个的标准,剩下的事情就迎刃而解。如果找不到这个标准,剩下的就是类推。类推一定不如标型准确。元代"广寒宫"黑漆螺钿盘残片出现以后,看似一般的螺钿器物就迅速划成国宝。

  明清螺钿器

  晚明的螺钿非常发达,今天存世的数量很大,跟元代完全不一样。明代螺钿首先从工艺上分出了厚薄,专业术语一般说"厚螺钿"、"薄螺钿"。怎么区分呢?其实在生活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一般来说,厚螺钿制作时都是嵌入的,不管是嵌在木头上还是嵌在漆器上;薄螺钿绝大多数不是用嵌,而是用粘的方法,称为"点螺"。螺壳经过特殊溶液浸泡以后会变得非常软,非常薄,甚至比纸还薄。漆器在没干的时候非常黏,这时候拿镊子夹住螺壳,往漆器上一点一点地粘,所以叫点螺。

  《髹饰录》是这样解释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这是杨明的注,他所说的"古者"和"今者",是以宋代为界。杨明认为宋代以后螺钿就逐渐变薄了。厚与薄的区分,一个就是厚螺钿用嵌入的方法,薄螺钿用粘贴的方法。另外,材料上还有一点小小的不同:厚螺钿一定取自贝壳;而薄螺钿有时不是贝壳,是一种彩螺。我们吃海鲜的时候可以注意,有的螺的外壳闪着五颜六色的光,可以剥离下来很薄的片,这就是薄螺钿的原材料。

  到了清代以后,用大片螺钿装饰之风开始衰落,清代的审美观开始发生变化。尤其到了乾隆盛世时,审美变得非常琐碎,所以点螺大量出现,同时还镶有金银片装饰,显得非常奢华。比如故宫博物院藏的软螺钿婴戏图小柜,就镶有极薄的金片和银片。由于黄金的化学性能稳定,颜色能永远不改变;但银片经过长时间氧化,表面就会发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1-7-18 02:33 | 只看该作者
再发两张原来收集的正仓院藏犀角如意照片,那时候的如意还保持着原始的痒痒挠造型,早期如意具体可参见南朝画像砖竹林七贤加荣启期,那上面表现的王戎手持如意就是拿的柄痒痒挠,另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里面的陈文帝手持的如意也是痒痒挠。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后期如意才演变为现在的抽象云纹头。

从这两柄如意上面(尤其是第一柄),我们也可看到那时唐人大红大绿的富丽审美取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1-7-18 02:41 | 只看该作者
南朝画像砖中的王戎持如意及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陈文帝持如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1-7-18 0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9# 旧王孙
王孙兄学识渊博,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  桂公网安备45110002000142    

GMT+8, 2025-5-12 18:53 , Processed in 0.1620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