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能“末路”——谈“英雄”品牌的复兴策略
2005-6-9 22:00:50 谢付亮
中国有许多老品牌,曾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如今,他们中间的大多数的经营状况并不好。“英雄”就是这样一个老品牌。一个老品牌要想拥有持久魅力,应该在保持品牌特性一致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创新。但是“英雄”这个曾经令国内外同行羡慕不已的著名品牌,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并在行政强势干预、品牌意识缺乏、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国外品牌“入侵”的多重冲击下,最终走上了“末路”。这是“英雄”的遗憾,但是就中国人的感情来说,“英雄”不能“末路”,“英雄”品牌需要复兴。 “英雄”历程
英雄金笔厂创建于1931年,前身是华孚金笔厂。
1958年,刚刚公私合营不久的英雄金笔厂员工提出了“‘英雄’赶‘派克’、为国争光”的口号。当时,根据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标准,确定了“‘英雄’赶‘派克’”的12项具体指标,包括抗漏、圆滑度、间歇书写、减压、耐高温、耐寒等方面。那时,全厂员工以建设新中国的澎湃激情,齐心协力,忘我攻关,终于在1959年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新研制成功的“英雄”100型金笔在这12项指标中,有11项赶上和超过了“派克”。受“英雄”品牌“为国争光”精神的感染,当时上海的一家电影制片厂还拍了一部电影《英雄赶派克》,上海市民人尽皆知。这一时期的“赶超”战略一举奠定了英雄品牌的业内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英雄”发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派克”在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文革”动乱,使“英雄”的技术水平陷于停滞状态,于是提出了“‘新英雄’要赶‘新派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技术改造,引进了一批当时国际领先的制笔设备,研制出了“英雄”200型金笔。“英雄”二赶“派克”,将“英雄”品牌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在80年代末,“英雄”金笔占国内市场70%、自来水笔占国内市场50%,处于垄断地位,成为“上海制造”的典型代表。但在“英雄”成名之后,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主管“英雄”的行政“有形之手”开始介入“英雄”的经营管理,甚至出现了“拉郎配”式的行政合并,“英雄”被深深地打上了以计划经济思维方式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的时代烙印。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请不要使用敏感词)的强势干预,“英雄”的上级主管部门将英雄厂和永生厂合并起来,合并报表之后资金运作统一调动。还制定了错误的“多元化”投资策略,“英雄”当时开了很多分厂,甚至投资了煤气厂、钢琴厂、钢窗厂等等,还投资房地产,在苏州建造了一幢“英雄大楼”。多元化的失败也让英雄欠下了很多的债务,甚至造成当时的“英雄”品牌陷入了经营困境。
20世纪90年代之后,历经如此多次折腾之后的“英雄”已经元气大伤,加之陈旧、笨拙的管理体制弊端进一步凸现,“英雄”品牌在市场上逐渐沦陷。在这一时期,业界惟一还认可的就是“英雄”的产品质量。“英雄”的相当一部分业务,是在为国外同行和国内新崛起的江浙一带民营制笔企业贴牌加工。
事实上,早期浙江的钢笔,都是看着英雄笔来制作的,直到后来浙江许多的制笔企业在一定时期里直接给“英雄”下订单,而且,只要“英雄”钢笔有什么畅销的新产品,他们就立即模仿。结果浙江的钢笔以7、8元的单价走俏市场,而10多元一支的英雄笔却严重滞销。于是,为了摆脱营销困境,在国际大型制笔企业纷纷把资源大量投入研发和市场终端建设的时候,“英雄”甘心为民营制笔企业和国际同行承担OEM,不料却“挤占”了自己的目标市场,深深陷入了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价值链最低端。显然,这一权宜之计使得“英雄”尽失产业先机,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品牌也在快速走向“末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