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559型钢笔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673|回复: 8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像诸兄讨教---读书做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1 2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很奇怪的问题-----没想过我会有这样的疑问,读书做什么---?我以前觉得是好玩的事,现在觉得是好玩的事,将来也会觉得是好玩的事,但是最近混日子发现,书籍作为阶梯和工具的功能愈来愈强大--便有了这个疑问,读书到底是为什么,为了谁?要我讲,我还是铁定的说是好玩的事,那么诸兄对此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12-5-31 21: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kytsui 于 2012-5-31 22:10 编辑

兄所揩的读书是读义务教育的书,还是自家读的"闲书"?
前者是必须(强制),后者是随心(自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5-31 22:00 | 只看该作者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5-31 23:2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6-1 00:41 | 只看该作者
腹有诗书气自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6-1 01:2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6-1 12:07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的好处,真的只有读了书的人自己才知道。现在社会上流行读书无用论,没读书的人很难体会其中的奥妙。
我学工程的,现在博士最后几个月了,读了近二十年的书,马上就要告别学校了,还真有点不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6-1 12:15 | 只看该作者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應該要問自己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6-1 12:37 | 只看该作者
书中自有黄金屋 网上更有美娇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6-1 12:48 | 只看该作者
堂主威武。美娇娘不少。美娇郎也不少。哈哈。读书什么都能做。毕业后才觉得读书是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6-1 12:50 | 只看该作者
乍一看标题,我想到了某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6-1 1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泡...


    那么巧  我也想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6-1 1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blade008


   经你这么一说...想起前几日某电视台模特给某网络红人表白,两个美娇郎啊...可惜似乎没如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6-1 1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泡...


    +1    不见此人这帖子很难讨论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6-2 0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6-2 00:38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2-6-2 04:17 | 只看该作者
书是工具(当然,如果只论物质形式,也是玩具,尤其是珍本),任何一个工具,依运用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用处,无法一概而论。

这个主题探讨的不是书,而是读书的目的,那么书本身的物质载体和信息表现形式就没有意义了。正如讨论钢笔本身和讨论书写目的不同一样。
无论书作为物质载体是以碑石,甲骨,钟鼎,竹木,绢帛,皮革,还是纸草,贝叶,纸张,电子产品制成,还是传递途径表现为文字,图画
,数字,符号,乃至电子书背后的数据,书本质上是为了传递信息之用。

那么,读书这个行为本身的大目的就是接收信息。无论传递的信息是相对客观的信息(比如,就历史方面而言,史料),还是主观信息(比如,观点上的信息,比如,就历史方面而言,史观,史论),或者,娱乐信息(比如,艺术上的,文学),读书就是接收这些信息的过程,无论最终结果是否认同这些信息,无论信息载体为何,无论信息表现形式怎样。

那么,我想,读书做什么这个问题肯定不会是就这个来问的,因为读书行为本身就是为的接收信息这个大目的。而是问的接收信息的目的这个问题。

接收信息的目的依性质而言,主要可分为功利性及非功利性。前者为自己可以谋生(比如学到某种技能),甚至可以活得更好(比如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尤其是世袭贵族制废除之后,宋真宗的《励学篇》就表达得很精当),可以为他人或群体造福(比如干出某种事业)。后者则比较纯粹,因为没有功利性,可算娱乐,比如纯粹的不计功利的求知(这其实本质上也是娱乐,不盘算这些信息是否有用,就觉得求知是乐趣,自己感到高兴,这不算娱乐什么叫娱乐?),比如玩味文字的美好,这些都是娱乐自己用的,不单不计较收益,很多时候是要付出成本的,比如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

那么,就这个小目的而言,每个人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目的也不一样。无法一概而论。因此,那就只能谈谈各人现阶段自己的看法了。

我就说说我的吧,我在现在还经常看看书,就是为了好玩! 而且这个非功利性的娱乐,还不是单纯的求知的娱乐,是纯粹的觉得太有意思了

说说我的看法

1。和古希腊的单纯求知,及古印度的宗教式的解脱,这些超然的目的不同。中国自汉以后的主流儒家的读书目的是功利性主导的,是为了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知,是为了行。读书可以划在“知”的范畴里面。而对知行关系来看,儒家在王阳明之前,主要就是经学系统下《尚书》的“知易行难”思想和《礼记 大学》系统下的“知难行易”思想。前者是程朱理学之前的汉唐经学思想,而理学兴起后,则是“知难行易”占了上风。

二程把《大学》从《礼记》中专门抽出来单列一书,可见其重要性。朱熹把大学思想提炼为儒家的三纲领八条目。而理学由开始的异端变为之后的正统,明清朝廷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重点甚至唯一的教科书,围绕这个来出题目,取士做官,可见其突出地位。之前汉唐经学体系下的五经六经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理学所奉的四书,确切地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贾宝玉经常受到的提醒就是,别的书都可以不读,四书读熟就好。而四书中的《大学》乃是四书之首,是重点中的重点,是整个理学思想的基础。就是因为朱熹由其提炼出来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整个理学提纲挈领的理论基础。而朱熹提炼出的八条目中的格致诚正属于“知”的范畴,这个最难,只有知了,那么属于“行”范畴的修齐治平则顺理成章了。

因此,在知行关系的处理上,以朱熹为分界,儒家由经学体系下的《尚书》(无论五经还是六经,尚书都是最重要的经书)“知易行难”,一
变而为朱熹四书系统下的“知难行易”思想,并且一直到孙中山都是主张“知难行易”的。

而王阳明又提出了第三种道路,要知行并进,即“知行合一”。

但是,无论是六经的经学体系下的“知易行难”,还是朱熹四书体系下的“知难行易”,甚至王阳明心学体系下的“知行合一”,这个书都读得太苦了,是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而据老子看来,在究极大道的证得上,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屁话,这些不单不会证道,反而会因为文字的表达有限和世间假象的迷惑而妨碍对真理的认知。所谓“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我是认同的,因为真相往往同由日常经验而来的常识是不相干的,比如,地是圆的,太阳比地球大,而且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完全有悖于日常经验而来的常识,而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则更是把常识粉碎成碎片,纷纷扬扬,真是“撒盐空中差可拟” 如果只看书,或者单纯的看表面现象的四处跑路,那就完蛋了,布鲁诺在鲜花广场被烧死,就是因为他支持那些挑战常识的异端邪说。爱因斯坦如果只信前贤的书本或者只单纯跑路的“眼见为实”(他也没跑多少地方,康德更是个典型的例子,不要说行万里路,他这一辈子就根本没出过他那个小城),相对论也出不来。宗师之所以伟大,就在能打破前人的学说,并不为大众的常识认知所迷惑,开启新的,前所未有的认知。不信书,也不为日常经验的行而迷惑。

我是个懒人,可不想读书读得这样苦,而又妨碍真知。而且我也过了拿敲门砖的人生阶段了,不必为那些功利性的东西盘算来盘算去

2。非功利性的只为单纯求知目的的读书呢?这当然也是一种娱乐。但是,我更认同佛教和罗素哥德尔等人的看法,人的思维对于认识事物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认知,而用语言把这种有限思维而来的有限认知表达出来则更有限,再下来,用文字把语言表达的认知及事物描述出来,则更有限了一层。思维-语言-文字,层层盘剥下来,则对于真相的认知呈现在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书上传递的信息,对真理的接近程度还剩下多少,不言自明。

佛陀自己都一再提醒弟子不要执着于文字名相,说自己说了那么多年的法,实未说法,要随说随扫,不断否定。

北传佛教的教下诸家在破四重二谛的思辨上,在最后一重只能是亡虑绝言,因为已经到了思维的极限,所以思维已无法认知,要亡虑,语言更无法表达,要“绝言”,说出来即非佛法,只能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抛弃思维语言,实证大道。思维语言都已无力,遑论更其有限的文字表达。禅宗则更是拈花而笑。

南传佛教亦是。原始佛教认为罗汉,辟支佛,佛都得脱离轮回的涅磐,在果位上都是涅磐。但是其途径和事业伟大上是不同的。

在事业上,罗汉是在有佛及佛法有存之世,受教导而得涅磐,承先启后。
辟支佛是在无佛之世(佛法亦绝灭),自己独觉而成,不继往不开 来。
佛陀在其成佛之世,是没有老师的,自己证得,开山之祖,同时流布教法,百代宗师。不承前,开天辟地,而启后,百代宗风。是以伟大,如来十力。

在成道路径上,所谓“闻思修”。罗汉是“闻”,听闻佛法,按佛陀所传教法而得涅磐。
辟支佛是“思”,由思维辩证而得。
佛陀则是“修”,不由有限的思维而得,不由更有限的言语教法而得,乃是亲身安住其境的实际证得。

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罗素的罗素悖论,哥德尔的哥德尔定理,这些也都说明了思维对于认知和描述事物的限制,更遑论更加有限的语言和
更加更加有限的文字,这些有限决定了再完备的系统都会产生悖论。

比如可看看罗素的《我的哲学的发展》---



3。因此,对现阶段的我而言,读书,即主要由文字获取信息,这样一种行为,
不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我已过了那样的人生阶段,也不想那样苦。
也不是为了非功利性目的中的单纯求知,因为事物及道本身就在那里,但有限的思维会造成悖论,而更有限的语言和文字会造成表达描述上的偏差。
我现在读书,仅仅就是好玩,有趣,尤其是看玩弄文字的奇妙,比如,诗是语言和文字表达的最高艺术形式,诗,是多么的美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6-2 07:50 | 只看该作者
对多数人来说,读书是谋生,改变命运的敲门砖;对少数人来说,是一种缺乏功利观念的嗜好。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2-6-2 13:04 | 只看该作者
读书主要是出于好奇和排解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6-2 14:14 | 只看该作者
读书分两种,一种谋生,一种是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  桂公网安备45110002000142    

GMT+8, 2025-5-21 13:21 , Processed in 0.1620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