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一直想买一支称心的钢笔而不得,其实要求也不高:笔迹粗细适合日用写中文,手感舒适,顺滑流畅,盖帽放几天或不盖帽放几分钟还能一笔出水,下水不要太快(下水快字迹干得慢,字容易蹭花),戴上笔帽总长度不超过130mm(插在上衣兜里不顶兜盖)。用过英雄、金星、永生、公爵、派克等几个牌子都不如意,万般无奈之下,眼光转向了日系。 去年从淘宝上买了一只写乐14K金笔。温水泡笔、直接上水、试笔,当时真是惊喜,除了下水略快、价格奇高(超出我的预算两倍多)外,其他都符合我的要求!可随着使用,上当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原因只有一个:时时刻刻都要担心撇划、点划发生毫无征兆的飞白! 来到论坛(中毒也是在这里)搜贴求教,看到讨论飞白的帖子真是不少,可见此问题非常普遍,大侠们各抒己见,却莫衷一是。无奈,只好司马当活马医,自己动手了。 先分析原因。飞白的出现虽然毫无征兆,但却有明显的规律:基本都是出现在撇划、捺划比较用力的时候,结合持笔角度,我得出结论:飞白都是出现在笔尖分叉最大的时候,也就是说,笔尖过大的分叉,破坏了笔尖中缝的毛细供水通道才造成飞白(多说一句:这里说的“毛细”,不是钢笔的毛细零件,而是一种物理现象)。至于有人说是供水不足的问题,我不敢苟同,一支下水略嫌汹涌的钢笔,正常情况下怎么会供水不足呢? 进一步猜测(只能是猜测,因为没有数据):钢笔的出厂状态下,铱粒的两半虽然是贴在一起的,但也仅是“贴”而已,就像两个脸贴脸温存的恋人,脸贴在一起,能感觉到对方的体温、能感受到那一刻的温馨就够了,不用使劲儿地顶。这时不用多大的外力,就能轻易的分开他们看似紧贴着的脸。 再猜测:如果让两半铱粒不是贴在一起,而是像顶架的牛角那样用力顶在一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方向明确了,方法就简单了,用dukeorange大侠帖子里介绍的“交叉法”完全能满足要求,至于力度,就得自己掌握了。 用以上方法,只调整了一次,这支让我恨不得扔了的笔就完全达到了我的要求,不但飞白不再出现,下水快慢也完全达到了我的要求。 心情大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乘胜追击!马上又拆开了一支有同样毛病的金星130照样操作,又是一次完胜! 体会:根据我有限的力学知识和这次实践结果猜测,这样的飞白现象应该多发生于明尖,特别是软弹的K金明尖,暗尖、钢尖因其刚度大而不易发生过度分叉现象。 我是菜鸟,只摆弄了这两支笔,黑马非马,白马也非马,呵呵,不敢说找到了飞白的普遍原因。但一得之见不敢独享,拿来供大家参考,见笑见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