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1
- 积分
- 48
- 帖子
- 精华
|
办公室新来了一位女领导,没事干,问我要蓝墨水要在一个备课的教案本上抄笔记,我告诉她现在单位的人都不用钢笔了,另外抄笔记的本子也都用的是活页笔记本,并给了她新笔记本和中性笔。女领导倒是对新笔记本和中性笔适用很快,可我却记住了她要的蓝墨水,想起我已很久没用钢笔了。
说很久没用钢笔其实也不对,家里有好几支钢笔,办公室我也放有钢笔,偶尔也在用,只是没有中性笔那么方便好用,多数时间是弃置不用,很难找到学生时用钢笔的感觉了。
网上看新闻,得知中性笔已占据大部分的用笔市场,钢笔除了在学校的师生之中使用,另外用的最多的便是象征性地当做领导的签字笔,用的人已经很少了。
我是个师范生,对钢笔是很有感情的。八九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口袋上都会别一支钢笔,那是文化的象征。上师范时,“三字一画”是我们的基本功,其中的“一字”便是钢笔字。我如果从教的话,我是会有两支钢笔的,一支蓝色的用来备课写教案,一支红色的用来批改学生作业。可惜,我没有成为老师,而成了(请不要使用敏感词)部门的一名文职人员。键盘成了我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支“笔”,除了抄写学习笔记、填表签字,其余的一切文字都通过键盘这支“笔”写出来,再由打印机打印成工整的、僵化的,由一页页A4纸组成的文档。
我在跟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打交道。每天打开电脑,就可以了解全世界最新的信息。通过敲击键盘,就可以与外界沟通,完成工作。每天都有全新的知识在接触,可我感觉自己却离文化越来越远。接触笔的机会越来越少,一年写的字没有曾经一个星期写的字多。轻巧的中性笔拿在手里,没了钢笔那种沉稳、厚重的感觉,许多常用的字也常常忘记写法,写出的字是那么的浮躁、肤浅、张扬。报纸、杂志、书籍、各种打印的文档、手抄的笔记一律是那么的黑白分明,生硬僵死。工作和生活中已很难看到由钢笔书写的清新、生动的文字了。
我愈来愈怀念钢笔,怀念那蓝色的文字。我是师范生,我得找回自己文化的根底,找回那手握钢笔的踏实感觉。
我买了蓝墨水,置了新钢笔,从网上订购了杨再春的旧硬笔行书字帖。虽然握钢笔的手有些生硬,有些不舒坦,虽然写出的线条有些生硬,但我知道过不了多久我的手就会适应的,写出的线条也会流畅起来的,毕竟钢笔字是我的基本功。
曾经舍弃毛笔已是可惜,如今再也不能失去钢笔了。
最后说一句,我们那位女领导用了几天的中性笔之后,感觉终归没有钢笔用着舒坦,她又用回了钢笔,虽然字写的一般,但透着一种女性的秀气、内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