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559型钢笔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鲁提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多少假洋鬼子,没被揭发?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1-7-15 10:07 | 只看该作者
都是炫富惹得祸。
如果不炫富就没这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1-7-15 21:08 | 只看该作者
干嘛不买黄花梨啊,,,
liu_xx 发表于 2011-7-15 18:50


人家可能要西式装潢,黄花梨中国味太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1-7-15 21:24 | 只看该作者
不过话说回来,还是西式房子和家具舒服。

钱钟书的《猫》这一段明摆着讽刺的梁启超 ---------

“李氏夫妇的父亲都是前清遗老,李太太的父亲有名,李先生的父亲有钱。李太太的父亲
在辛亥革命前个把月放了什么省的藩台,满心想弄几个钱来弥补历年的亏空。武昌起义好像
专跟他捣乱似的,他把民国恨得咬牙切齿。幸而他有个门生,失节作了民国的大官,每月送
笔孝敬给他。他住在上海租界里,抱过去的思想,享受现代的生活,预用着未来的钱--赊
了账等月费汇来了再还。他渐渐悟出寓公自有生财之道。今天暴发户替儿子办喜事要证婚,
明天洋行买办死了母亲要点主,都用得着前清的遗老,谢仪往往可抵月费的数目。妙在买办
的母亲死不尽,暴发户的儿子全养得大。他文理平常,写字也不出色,但是他发现只要盖几
个自己的官衔图章,“某年进士”,“某省布政使”,他的字和文章就有人出大价钱来求。
他才知道清朝亡得有代价,遗老值得一做,心平气和,也肯送女儿进洋学堂念书了。李先生
的父亲和他是同乡,极早就讲洋务,做候补道时上过“富国裕民”的条陈,奉宪委到上海向
洋人定购机器,清朝亡得太早,没领略到条陈的好处,他只富裕了自己。他也曾做出洋游历
的随员,回国以后,把考察所得,归纳为四句传家格言:“吃中国菜,住西洋房子,娶日本
老婆,人生无遗憾矣!”
他亲家的贯通过去、现在、未来,正配得上他的融会中国、东洋、
西洋。谁知道建侯那糊涂虫,把老子的家训记颠倒了。第一,他娶了西洋化的老婆,比西洋
老婆更难应付。爱默在美国人办的时髦女学毕业,本来是毛得撩人、刺人的毛丫头,经过
“二毛子”的训练,她不但不服从丈夫,并且丈夫一个人来侍候她还嫌不够。第二,他夫妇
俩都自信是文明人,不得不到北平来住中国式的旧房子,设备当然没有上海来得洋化。第
三,他吃日本菜得了胃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1-7-15 2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旧王孙 于 2011-7-15 21:33 编辑

当年上层阶级都喜欢洋玩意儿,连皇上也喜欢西式家具,并为此也曾吃亏上当----

“并非完全传统的贵族生活

即便是辛亥革命以前,一九一O年的北京王府面貌和一八一O年的王府面貌也已经迥然不同。

菲茨杰拉尔德在冯玉祥向公众开放故宫寝宫的那个春节,专门从唐山赶到北京,和数千名北京市民排队等待皇宫的开放。等了将近一小时,他们从北门进入紫禁城。“除了皇帝一家匆忙之中带走的物品之外,其他东西都原封未动,满眼都是被拉开的抽屉,弄乱的床铺,旅行包,以及胡乱丢弃在地板上的各种物品。”菲茨杰拉尔德写道,“自从溥仪登基,皇宫里原来那些古香古色、造型别致的家具,都被一些非常普通、价格低廉、做工粗糙的欧式家具代替。而那些家具,诸如床,桌子和椅子等等,在伦敦南部任何一家寄宿宿舍里都可以看到。毫无疑问,一定有人欺骗了年轻的皇帝,谎称这些家具是西方文明国家最先进、最流行的款式。同样毫无疑问,那位太监总管也必定从家具售价和他向皇帝报价的差价中捞到了一笔相当可观的利润。”

就像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当时的社会风潮记录了发生在另一个东方国家的这种戏剧化的西化历程:吃牛肉、穿长裤、携带雨伞、戴手表和钻石戒指开始风靡,儿童通过儿歌背诵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轮船,因为这10样东西被看成是文明的象征。同样曾尝试过一场现代化运动的清朝(请不要使用敏感词),也很容易对这些新鲜事物和生活方式产生好奇和亲近。王府贵族们作为最先可能接触这些新玩意儿的阶层,又容易将这种昂贵的猎奇变为传统意义上贵族式的奢侈生活。

当然也有固守旧生活的亲王。毓在回忆录中写道,一九一五年后他父亲在青岛的时期,每个月有两三名随事的换班,一切吃喝使用等物品一如既往,由北京采购,鸡鸭鱼肉和咸菜只吃老字号的,像天福酱肉,天源咸菜,致美斋的点心。此外每月开支现款或三千或五千,有时不够用,打电报再从北京汇。这些开支和往日差别不大,略有缩减。“北京还住着我的两位叔父,二叔是常常爱住在京西门头沟的戒台寺,那里不需要用现钱,每天的吃喝得用驴垛子由城里送去,一天也要十几元的开销。城里还住着我的三叔和祖母。年年入不敷出,就把不多的地租分作两份,北京一份,青岛一份,同时把管事的也分成两拨,各为其主了。”

新生活方式往往在王府贵族的后裔那里会得到更为强烈的追捧,即便是在后来王府日常供给日益紧迫的日子里。一些王府确实被断送在这样充满现代精神的奢侈生活中。

一九一五年,多尔衮的十一世孙、末代睿亲王魁斌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中铨和中铭简直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随着清朝结束,一切礼制土崩瓦解了,中
铨和中铭这两个小爷花钱毫无约束。他们用卖王府、卖东北和河北庄地的钱修建新房、花园、安装电话、添置西餐厨房,一次就购买了两辆汽车,八辆马车和大量洋货。还经常去前门外豪赌。据《北京通史》记载,一九一九年他们又卖掉西郊别墅,带妓女到天津去玩,连花带赌一天花去一万元。后又把家里的五百间房产,抵押给德商礼和洋行。十万万元花完后,把王府附近家人居住的二十多间房卖掉,还把祖坟园的建筑和树木卖掉。一九二四年,由于交不起借钱的利息,被债权人告到京师审判厅,法院于第二年将地处东城石大人胡同的新王府查封。中铨吓得躲了起来。家人也匆忙搬家,将马车、汽车等物品送给车夫和司机作为工钱。府中物品运出六七十车,暂时寄放在当铺里。四十多箱衣服只开了一张二百多元的当票,后来无人过问,成了死当。一无所有之后,又将看坟的养身地一千多亩,以每亩八元卖给了看坟人。一九二九年,由北平市(请不要使用敏感词)社会局将该王府借给私立大同中学做校舍。到一九三三年,大同中学以三点五万元购买后成了学校校产。据说,中铨在穷得没办法时,想借移灵之机把祖宗棺木里的陪葬珠宝取出卖钱,但由于和县衙门分赃不均,被告发,中铨被判了七年徒刑,坐了五年牢后死于狱中。一座世袭罔替的睿亲王府只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败落而尽了。”(《北京最后王爷府里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1-7-15 21:31 | 只看该作者
向末代皇帝溥仪公民学习喝咖啡

作者:章立凡


狗尾将断际,猪嘴拱来前,有的事简直不可言说;只好说个无聊话题——向故宫前主人、末代皇帝溥仪公民学习喝咖啡。

溥仪当时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自从一九一九年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为他聘请了洋师傅庄士敦当英文老师,二百七十多年的内廷规矩就被这苏格兰老夫子彻底搞乱。一开始老师用外国画报和“化学糖果”勾引学生,使他迷恋上了欧化生活,并模仿老师的服饰将自己打扮成一位洋绅士。在“皇帝”的亲身示范下,“几天功夫千把条辫子全不见了,只有三位中国师傅和几个内务府大臣还保留着”。他还请老师给自己起了个“亨利”的洋名,“皇后”婉容成了“伊丽莎白”,“御弟”溥杰则被赐名“威廉姆”……

学生还记载了洋师傅教给他的英国上流社会茶会礼仪:

衣裳不必太讲究,但是礼貌十分重要。如果喝咖啡像灌开水,拿点心当饭吃,或者叉子勺儿叮叮当当的响。那就坏了。在英国,吃点心、喝咖啡是Refreshment(恢复精神),不是吃饭……”(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

溥仪把洋名和咖啡引入紫禁城约八十年后,有家洋名为“星巴克”的美国连锁店在这里开店卖咖啡。又过了六年,忽然有位共和国老大传媒的英文节目帅哥主持声言反对,理由是:“我和我无数的中外朋友们都认为它和中国故宫的氛围极不协调,有碍观瞻”。

美国牛仔喝咖啡的方式,也许不及英国贵族高雅,不过西洋文化进入明清宫廷,从利玛窦、汤若望的时代就开始了。康熙皇帝曾向汤若望学习西方科学,并尊称他为“玛法”(满语意为“尚父”);圆明园的西洋楼成了废墟,可郎世宁的绘画和历朝受贡的西洋钟表,至今仍在故宫陈列,好像没有谁认为“和中国故宫的氛围极不协调,有碍观瞻”。

溥仪这个末代皇帝,前半生与封建专制、复辟、汉奸联系在一起;余生除了被“改造”和留下一部自传以外,谈不上什么建树。他在紫禁城里享用的那点外来文化,也含有好奇心及方便生活的欲望,与今天游客们坐在故宫“星巴克”里喝着咖啡观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溥仪后来在洋师傅的影响下骑上了自行车,并为此“把祖先在几百年间没有感到不方便的宫门门槛,叫人统统锯掉”;还不顾太妃们的反对,为自己配了近视眼镜。当他打算在宫内安装电话时,又与其他师傅们发生了争论。

师傅们一齐向其劝导:

“这是祖制向来没有的事,安上电话,什么人都可以跟皇上说话了,祖宗也没这样干过……这些西洋奇技淫巧,祖宗是不用的……”

他也有他的道理:“宫里的自鸣钟、洋琴、电灯,都是西洋玩艺,祖制里没有过,不是祖宗也用了吗?”

“外界随意打电话,冒犯了天颜,那岂不有失尊严?”

“外界的冒犯,我从报上也看了不少,眼睛看和耳朵听不是一样的吗?”(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

随着近年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特别是去年以来义和团精神的重振,一些会洋文的新义和团,也加入了捍卫天朝国威的行列,成为京师一景。

小“皇帝”溥仪和本国老师傅们的对话,是在以电话为载体的信息初级阶段发生的。但其对新事物的见识,足以令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管理者汗颜。只须把上述最后那段对话改几个字就行了:

“外界随意上网发言,冒犯了天颜,那岂不有失尊严?”

“外界的冒犯,我从报刊电视上也看了不少,传媒上和网络上不是一样的吗?”


              二OO七年一月二十一日 风雨读书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1-7-15 22:14 | 只看该作者
对了,自鸣钟是典型的西洋传来的洋玩意儿,而历代皇帝都对自己的身后事特别重视。雍正皇帝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时,就要把自己最为珍视的三件东西在其身后陪伴他下葬,指令放到洋玩意儿自鸣钟内保管,自鸣钟还有首领太监郑忠,三件东西由总管太监苏培盛,李英,张玉柱,王常贵交给他保管,并立册建档,作详细记录。

这三件东西分别是由雍正生命中三位对其最重要被他视作最亲近的人给他的,雍正是个十分重感情并且不善于掩饰自己的感情,感情极其外露的人。

一个是他的曾祖母孝庄文皇后给他的番菩提小扁数珠一盘(佛头、记念均为珍珠、坠角为金质),原收在养心殿内,初五日由养心殿太监刘希文交出。

一个是他的父亲康熙给他的凤眼菩提数珠一盘(珊瑚佛头,松子石塔,青金石记念一串,白玉记念一串,碧玉记念一串,敖其里一个,松子石钱一个,紫玉碇一个,珍珠一颗,墨晶豆一个),原本就收藏在自鸣钟内。

一个是他一生中最亲近的人十三弟怡亲王允祥的遗物,玻璃内画鼻烟壶,雍正一直把这东西放在一个小黄匣内随身携带,睹物思人。

对一个皇帝最重要最珍贵的三件物品,统一拢归到洋玩意儿自鸣钟内收藏,并由专人管理,死后物品陪葬。

见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谕旨:
“当年太皇太后赐朕数珠一盘,现在养心殿内收着。还有圣祖阿妈赐朕的数珠一盘,尔等察来。同此小匣内玻璃鼻烟壶一件,归于一处,交在自鸣钟好生收着。再传谕尔总管首领太监等多多人知道才好。如朕万万年之后,将此三件安于梓宫内。尔总管处及自鸣钟好生记载档案。”

这三件是优先归藏的,之后所有想得到的要随葬的物品都放在自鸣钟保管---

五月十四日连降两道谕旨。第一道是命将金托碟白玉杯“交与自鸣钟收贮,俟万万年之后,在御容前祭用”;第二道是命将黄地珐琅杯盘一份“亦交与自鸣钟收贮。俟万万年之后,随往万年吉地去祭用。尔等好生记载档案。”

五月十五日谕旨:将《日课经忏》一部的“套壳、面签子俱各换新,字迹不可动。俟换新毕,交与自鸣钟收贮。万万年之后,安于梓宫内。”

五月十八日谕旨:“古钱一个,交与自鸣钟收贮。万万年之后,随《日课经忏》一处。”

(清宫档案《内务府.敬事房》之“万万年之后随梓宫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1-7-15 22:21 | 只看该作者
老家还有一片林,树都粗得和平底锅一拼了 哪时候砍几棵做家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1-7-15 22:31 | 只看该作者
骗财主啊,达芬奇真仗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1-7-16 1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liu_xx


    真的海南黄花梨还有吗?不是都绝种了吗?现在市场上的都是些什么非洲黄花梨,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1-7-16 1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0# liu_xx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是两种风格都喜欢,可惜没有两套房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1-7-16 1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3# liu_xx


    前段时间天天跑去看红木家私,都是些假货,亲戚买了一套,切片寄到广州去化验,都是假的,所以还不如不买了。要是直接去边境买,那价格可真是很吓人的(因为是真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1-7-20 09:22 | 只看该作者
不过话说回来,还是西式房子和家具舒服。

钱钟书的《猫》这一段明摆着讽刺的梁启超 ---------

“李 ...
旧王孙 发表于 2011-7-15 21:24



    我也偏爱西式建筑和家具风格,虽然不是全部。这倒不是崇洋媚外或是想伪装点什么,而是发自本心的喜欢。西洋特别是带点古典风格的,感觉有一种审美上很大气又很人性的艺术气息,看上去很舒服。而东方的建筑和家具及至明清,总给人一种专制的阴郁、沉闷、压抑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1-8-2 07:17 | 只看该作者
...达芬奇这名字听着就不像意大利品牌...
就跟毕加索一样明明人家是西班牙人那个钢笔厂偏偏说自己是法国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1-8-2 07:18 | 只看该作者
就像咱tc不会出现『齐白石』牌,『李白』牌,『杜甫』牌一样...达芬奇一听就不是意大利牌子=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1-8-2 09:50 | 只看该作者
没办法,中国不少富人不就是典型的人傻钱多的代表吗?凡事不买对的,只买最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1-8-2 1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6# 旧王孙


   王孙兄博学啊!

另:故宫里也有西式建筑,现在还有,在未开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1-8-2 1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旧王孙


   王孙兄博学啊!

另:故宫里也有西式建筑,现在还有,在未开放区。
lavi 发表于 2011-8-2 10:05


嘿嘿,是啊。好用洋货是古今中外一例的传统。

商代墓葬人殉里就有大量高加索及尼格罗人种,说明国外进口的奴隶(那时候奴隶不算人的,算是一种物品)香。

汉武帝开通西域,大量使用洋货取代本土没那么有优势的产品,比如那时候开始,进口的沉檀龙麝等香料就取代了先秦中国的兰蕙椒桂本土香料。魏晋南北朝开始,豪门权贵桌上都是要一色的进口玻璃器才能体现排场。

至于建筑,南北朝时期到隋唐都是原汁原味的印度建筑(比如原样的印度塔)在中国大兴其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恢宏的场面啊,可见外国建筑之盛),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宋代才融合演变成了具中国特色的东西。中国人那时候倒是不怎么怕西化。

至于改变传统中国人饮食方式(比如传统中国是独食制,现在日本还是这样的,每人一份。唐代开始变成了同桌会餐),还有生活起居方式,如传统中国的席地跪坐(现在日本也是如此),唐代则引进胡床(小马扎),椅子等物,从此中国人变成了高坐式。改了也就改了,舒服为上,而且不至于像现在日本人那样影响腿部发育,变成难看的罗圈腿。我想席地跪坐时代中国的罗圈腿应该也蛮多的

古人倒是很通脱的,什么舒服好用用什么,什么新奇好看追什么,管它神马洋货国货,国货过时的地方就得变,以人为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1-8-2 11: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avi 于 2011-8-2 11:21 编辑

回复 41# 旧王孙


   

看镜有感
鲁迅


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薰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彷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讳一般,豁达闳大之风消歇净尽了。

唐代大概也没有假洋鬼子,因为洋鬼子就是洋鬼子,既不排斥,也不十分推崇,拿来就用(胡姬日当炉)所以没必要造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1-8-2 1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旧王孙


   

看镜有感
鲁迅


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薰人。然而辽金元 ...
lavi 发表于 2011-8-2 11:19


先生的文章现在来看一样提神醒脑,耐人寻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1-8-2 19:37 | 只看该作者
对了,自鸣钟是典型的西洋传来的洋玩意儿,而历代皇帝都对自己的身后事特别重视。雍正皇帝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
旧王孙 发表于 2011-7-15 22:14



    看来雍正爷真的把自鸣钟当成了保险箱,什么贵重的、珍视的物品都放到里面去,也不知道这自鸣钟的内膛够不够放~~~

    同时雍正爷往里面放的都是念珠啥的,说明佛教(或说是藏传佛教)在清宫地位甚隆,不知道其本身的萨满教的境况又是怎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  桂公网安备45110002000142    

GMT+8, 2025-5-17 09:51 , Processed in 0.1580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