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559型钢笔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ming742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笔坛五年历史的纪念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2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ing74210 于 2016-5-2 21:28 编辑
xieydo 发表于 2016-5-2 16:45
数了一下lz的语病数 放弃了 数不完

阁下的病是因为你一路看,一路看,看着觉得没问题,突然看到了:

“这是难道不是悲哀吗?在另外的贴吧我看到年轻的孩子竟把钢笔当成了换来换去,承载虚荣的之物。有的时候这跟牵狗散步一样,狗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别人看到了我牵着贵的狗,然后“我”就上去了?自己动机不纯,笔会好吗?

之后阁下虚荣心受挫,深受打击,就不想再往下看,随随便便早个理由对我还击而已。

我就在想到底什么样的人一开始就发现语病,而且还会一直以发现语病为目的看文章呢?后来因为这篇文章实在太烂,还要特意回复一下?

阁下心魔太盛。要早点治疗。

还有你放弃了,就放弃了。放弃就不要再回了。和语病太多的人聊天会玷污您的龙笔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6-5-2 22:29 | 只看该作者
ming74210 发表于 2016-5-2 21:23
阁下的病是因为你一路看,一路看,看着觉得没问题,突然看到了:

“这是难道不是悲哀吗?在另外的贴吧 ...

好一朵娇艳的白莲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6-5-2 23:01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lz指点江山看透一切 自己语句不通的问题却不愿直面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6-5-2 23: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6-5-2 23:54 | 只看该作者
民君 发表于 2016-5-2 23:30
楼主你说自己是半个文字工作者……有语病正常啊,毕竟不是正规场合使用,没有校对就发布。
我平时工作校 ...

我已经彻底放弃校稿这件事情了。有一次我校对了3遍之后再扔给另一个的确比我擅长这活很多的同事她又挖出10几个显而易见的差错。

不过LZ说自己是半个文学工作者我也的确有些怀疑,段落实在是不够明显啊,我到现在都没把主题那一长段东西看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6-5-3 00:00 | 只看该作者
刚才无聊,突然看到一篇今天的文章,转帖在这里,倒是正好是LZ所觉得的颓废的一代的动静。

我还是继续觉得,社会的发展一直是在往前走的。

原稿地址:
http://tech.sina.com.cn/i/2016-04-27/doc-ifxrpvcy4581592.shtml

知读会|《人类简史》作者说数据是新宗教 你没准是它的信徒

“人文主义通过感受来解决问题,但科学却说人文主义其实是一个神话。”4月27日上午,《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猎豹移动CONNECT大会上,给人文主义判了“死刑”。他阐述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听从自我,所以依赖的不过是人类的感受和情绪。但科学的解释告诉我们,这一切不过是生物层面处理信息的过程。我们的感觉已经转移到了外部,转移到了算法身上。

  “感受和情绪,都是生物层面的算法而已。”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教授尤瓦尔·赫拉利是分享知识与创意的TED上的“网红”,除了200万次的演讲播放量外,他的作品《人类简史》还在畅销书榜单上长销不衰。猎豹移动CEO傅盛在这场商业会议上进行的主题演讲,几乎有一半都变成了这本书的书评。在谈及猎豹的战略思考之前,他先从智人时代开始,重新浓缩了人类的进化,最终总结到科技和连接是这个世界上前进的两大重要动力。

  赫拉利对此的探讨却更多从人类信仰展开。在解释演讲主题“数据宗教的崛起”之前,赫拉利先回顾了人文主义的起源和本质。他表示,之所以将数据称为宗教,原因是宗教和神并无关系。宗教的起源来自于权威,人们听从宗教,其实是对权威的服从。

  进入人文主义时代之后,所有的意义和权威都源自于个人的情感和自由选择,因而人类的活动转向了与聆听自我相关。好坏的判断标准不再是宗教中的神,而是人类自己的好恶。在赫拉利眼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政治、经济、艺术、教育、伦理。在这些领域中,无一不是以自己作为最高权威来判断和思考。

  但科学却又从另外一方面告诉我们,人文主义信仰的自我感受并不准确。阐述了文章开始时的观点过后,赫拉利用非洲草原上一只饥饿的狒狒来作解释:前面有一串香蕉,再前面有一只狮子——吃掉香蕉,有可能被狮子吃掉;不吃香蕉,又有可能会饿死。狒狒的情绪、反应其实成为了这一难题的演算过程。

  不过赫拉利的探讨还是更深一步:既然感受和情绪都是生物层面的算法,那么算法输出结果所依赖的数据,自然成为了人类为了发现自我,所聆听的新对象。自然而然,数据就如同宗教时代、人文主义中我们所聆听的经典、自我感受一样,成为了一种新的信仰。

  在赫拉利眼里,我们日常使用谷歌、亚马逊时,不知不觉中已经接受了它们为我们推荐的搜索结果和图书推荐。而这些推荐的根据,是通过数据解读出的自我。数据中诞生的宗教并不遥远,实际上已经发生。

  最后,赫拉利邀请现场观众一起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去动物园看大熊猫,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如果是掏出手机拍照片然后上传社交网络的话,那你已经是数据宗教的信徒了。

  以下是赫拉利演讲全文,新浪科技整理:

  非常感谢各位,今天我想跟大家讲一些比较奇怪的事情,这就是宗教,为什么要讨论宗教呢?虽然今天我们大家讨论的是科技,但科技已经成为了改变现在世界的宗教。

  观察现在的世界,最有意思的角度就是宗教的角度。不过观察对象并不是中东,而是硅谷。就像今天的会议,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个会议,但这场会议也在创造一个宗教,叫数据宗教。我们现在整个宇宙都是数据,所有根据数据发生的事情都是数据处理的过程,这就像生物都是算法一样。这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基本事情,也是我们思考的最基本的事情。

  我们看一下人类,也看一下蘑菇,你可以看一下这些蜜蜂,其实看到的就是不同的算法,为了可以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看一下宗教。

  宗教其实不是天堂上来的东西,而是地球上的东西。宗教不是说上帝,而是说权威。宗教就是我们要在世界上建立一个绝对的权威。如果你不喜欢宗教这个词,你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称呼它,叫意识形态,它们本质上都是一样。

  过去有几千年的时间,全世界的意识形态都认为,我们的绝对权威是超脱于人的。比如天堂在上帝那里。当今社会有很多宗教改革,把权威从天堂从上帝转移到人类身上,所以人文主义变成了新的权威。

  人文主义是一种新型的宗教:我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神奇的地方,它帮我们建立起某一种权威——我们的自由意志,我们的选择——他们都是全世界各种权威的来源。如果我们有任何的问题,无论个人也好,集体也好,我们都不是去找上帝帮忙,而是让我们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决定,还有自己的意志来帮助我们,让我们倾听自己的声音,跟着感觉走。

  这就是人文主义告诉我们,指导我们做的。在我和大家解释新的宗教,也就是把权威转移到数据身上的数据宗教之前,我们来讲一讲目前的人文主义信仰,大家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人文主义指的是什么?从政治角度来讲,人文政治就是在选举当中体现的,之前大家想知道谁最适合统治这个国家的时候,可能就会向上帝、向牧师、圣经来寻找答案。现在我们不会这么做了,我们会问自己。这就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也就是选民才知道谁是最好的。

  对于人文主义来说人才是最大的权威,我们可以提出各种政治方面的主张,经济上面也是一样的。在政治上面,选民知道的是最好的,选民才是最大的权威。在经济上,人文经济认为消费者永远是最正确的。经济最高权威就是消费者,没有人告诉消费者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比如我们可以把全世界所有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甚至工程师等等召集起来,让大家在一起磨合5年,也许就可以做出最好的汽车。我们可以把这辆车生产出来,发送到全世界各个地方。但是没有人会买,因为消费者不愿意买。

  相反,你必须要告诉消费者他们自己有着什么样的想法。你不能跟他们讲这个是伟大的艺术家设计出来,这个是伟大诺贝尔经济学奖设计出来的,消费者认为这不是一辆好车,那它就不是一辆好车。这就是我们讲的人文经济。

  美学也是一样的,最初大家认为美的来源,艺术的来源来自于天堂,来自于常人之外。但现在人文主义的艺术都认为艺术和美学是来自于人的眼睛。

  我们都知道杜尚把一个小便池搬进了艺术馆,大家都在想这到底是不是艺术。如果你是个人文主义者的话,你就会认为只要人说艺术就是艺术,只要人觉得美就美。但在之前,美是由宗教决定的,它觉得这是美就是美。权威不是人,人的感觉都没用。

  再比如说中世纪欧洲的时候,如果上帝、教皇和圣经说同性恋是罪恶,大家都觉得同性恋是罪恶,人的感觉对在那个时代是没用的。在当今,当伦理学得到发展之后,同性恋在美国和欧洲都已经不是罪恶了。

  同性恋婚姻变合法了,为什么?因为人们感觉良好。如果两个相爱的男人感觉良好,他们也不会给任何其他的人造成坏的感觉或者坏的影响,那他们感觉就是好的。不像过去你可能感觉良好,但是上帝、教皇、其他人感觉不好就是错的。

  同样,人文主义也体现在教育当中,过去几千年所认为的唯一的权威不是别人,是自己。人文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独立思考。如果你去找人文主义的教授或者老师,问他们这个问题,你到底想教学生什么呢?这些老师会说我希望教学生独立思考,为自己而思考。这也是人文主义最高目标。如果你不能够为自己思考的话,你就和世界的最重要的权威剥离开了。

  再讲讲非人文主义。科学现在在说,人文主义其实是一个神话,是一个虚拟的,根据科学的趋势,人文主义是没有一种神奇的亮光的,人文主义是不存在的。因为所有生物的发展流程,都要遵循两大原则:有些流程是有决定性的,是一定这么发展的;而且其他的流程是偶然性的。

  我说的偶然性并不指自由,决定主义也不是自由。什么是自由意志?根据现代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想法,自由意志在宇宙中不存在。说自由意志是人的大脑创造出来的,就像说人创造天堂地狱一样。

  那么人的感觉又是什么?人文主义通过感觉来解决问题,但根据目前的生物理论,人的感觉其实就是生物的化学算法。这些算法通过过去几百万年的自然选择得出来,帮助我们做决定做计算,在个人的生活中做决策。

  现代科学还说如果你可以收集到某人足够多的数据——不只是茄子的数据、细菌的数据——如果你有足够多的计算能力,有好的算法,就可以完美了解他/她到底在想什么,这个人身体中到底发生什么。可能不是100%准确,但是这就是一个外部的数据处理流程。

  如果有足够多的计算能力、数据,算法就可以了解我和我的想法,还有我的感觉。而且了解程度超过我自己。如果你可以在外部建立出这么一个数据算法,那么这个算法了解我的程度比我了解我的程度还要高,这个时候权威就从人身上转移到外部算法机器上了。

  这听起来可能非常抽象,我来举个例子:首先,生物的原则,也是说过去的150年最大的生物的发现,就是我们的感觉也是生物的算法,外部的这些东西都是。

  什么意思呢?让我找一个生存的例子来解释。在非洲大草原有一个狒狒想吃香蕉,但是不远处有一个狮子。狮子当然危险,但为了生存下来,这个狒狒要计算出这些可能性:如果不吃香蕉,我饿死的可能性有多少?如果我吃香蕉被狮子吃掉的可能性有多少?

  狒狒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想要通过正确的解决这个问题的话,狒狒得收集很多数据,也就是外部世界的数据,比如说香蕉在哪儿,有多少个香蕉;狮子的数据:狮子有多大,醒着的还是睡着的,能跑多快。狒狒还需要自己的身体数据:我到底有多饿,能跑多快?

  收集到这些数据之后,狒狒得计算一下,做出正确的决定。怎么算呢?是不是拿出一个计算机、笔、纸算呢?当然不是。狒狒的身体就是一个计算机。我们感觉到的情绪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计算可能性的生物算法。

  狒狒并不会看到数据,但能感觉到数据从身体流过。不到一秒时间,它的计算结果就会出现,这个计算结果也不是一种数据,而是一种能感知的情绪。如果狒狒决定拿走香蕉,它并不会看到“可能性=1.5”这样的数据,而会觉得自己的毛发站了起来,觉得张开身体冲向香蕉。如果狒狒决定不吃香蕉,那数据也会以情绪,比如说恐惧的方式体现出来。

  所以生物学家说,情绪只是生物化学的算法而已。这种生物算法并不是由计算机科学家,花一两年时间进行计算机编程写下来的。它是在几百万年非常艰难的自然选择中算出来的。每一个生物算法都经过了最严格的检验。这是自然选择的检验,跨时超过几百万年。

  我们现在是在两大科学时代的交替当中,科学的海啸即将出现。海啸的一边是生物科学的巨浪,生物学家开始真正地了解身体是怎么样运转的,生物化学的算法是怎么样运行的。与此同时,海啸的另外一边是计算机科学,现在计算机科学给了我们足够多的计算力,能通关算法破解我们的身体,进而超越我们的身体。

  现在两股趋势正在交汇。比如苹果、谷歌,他们现在雇越来越多生物化学背景的人,他们觉得自己不是科技公司,而是生物科技公司。这些流程的关键就是算法。

  这会产生什么的结果呢?我们会看到很多大数据系统,对你的了解程度要超越你自己对自己的了解程度。从此之后,权威从人类的自我感觉中转移到大数据系统当中。其实这件事情在医学界已经发生了,我可以很放心地打保票说,以后你对生活、对健康、对身体作出的最重要决策,都不会基于你的感觉,而是会基于计算机的大数据算法。

  举个例子,两三年前,安吉丽娜·朱莉做了DNA测试之后,发现她有一个很罕见的基因突变。数据显示她有87%的概率患上乳腺癌,50%概率患上卵巢癌。她很快就去检查了自己,发现没有乳腺癌,而且感觉非常好。

  但计算机算法却告诉她:你身体有一个定时炸弹,你得采取行动。朱莉很明智地倾听了计算机算法的声音,她进行了双乳切除术。这成了重大新闻,全球都有报纸报道。但倾听数据很有可能会成为你对身体作出医疗决定的方式。

  我们已经能在更多其他领域听到更多类似的故事了。几千年前,有一些不同的宗教,相信不同的主,但你有问题的时候,它们都会告诉你去问上帝吧,圣经吧。在人文主义时代当中,你有问题的时候,就要倾听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内心。而现在有了数据的宗教主义,你的感觉都成了过时的数据,因为它们是7万年前在大草原上产生的算法。别听你的算法,听微软、谷歌、苹果的,他们了解你的程度远远超过你自己了解你的程度。

  我们其实已经看到它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影响了。比如我要买一本书,我可能跑到一个书店里面去,跟着自己的感觉选书,我觉得和这个书和那个书有心灵相同之处,这是人本主义买书的方式。但你去亚马逊,首先会调出来一个通栏推荐,这个推荐根据的是算法和大数据,告诉你应该买哪本书。这只是第一步,亚马逊的推荐书单,只是是基于一丁点的数据,基于并不算好的算法,但是这个技术还是在不断地发展。

  今天,如果你在kindle上读电子书的同时,把Kindle和面部识别技术联系在一起,或者把它和计量生物数据的传感器连在一起,和可穿戴设备联系在一起。那么你的感觉如何,你所读到每个字对你血压的影响、血糖的影响,Kindle都会知道,而且每一分每一秒都知道。基于这个数字亚马逊不光光对你提供新书的推荐,还可以推荐更多的东西,比如你应该娶谁嫁给谁,我想这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决定。

  过去人们结婚之前,会询问父母或者牧师,问我要娶谁,嫁给谁。但是数据宗教说不行,我们必须从数据的角度来走,你要想知道跟谁结婚,有候选人A、候选人B。谷歌和亚马逊都可以告诉你。

  比如我问谷歌的时候,谷歌会说:“我认识你,我从你一出生就开始跟踪你,你所有的邮件、读过的书,心率、血压,你的DNA等等生物特征我都知道。不只是你,我还跟踪很多人。根据这样的深度了解,从这样大的统计层面来看,我可以告诉你,你和A结婚的机会可能有87%。你应该跟A结婚,不要跟B结婚。

  “但是我特别了解你不大听别人的意见,比如你为什么讲A和B呢?因为我知道B颜值比较高,其实我也没有说完全忽略掉这一点,我把颜值也算到算法里面了。何况你在选择结婚问题上,把颜值比重给得太高。但可能很多年前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给我的颜值的比重跟现在颜值比重是不一样的。所以建议还是跟A结婚。”

  最终这只是经验上的问题,可能下一次谷歌说得对。人类就听它的意见,越来越的多人听它的意见,这样权威就变成了一种算法。

  最后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测试,看看大家是不是数据宗教的信徒。你去动物园看到熊猫,或者来到大会会场看到我之后,如果你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你可能说感受比较重要,我终于看到熊猫,我的情绪怎么样;如果你是一个数据主义者,那你会把手机拿出来拍照,上传到朋友圈上面和Facebook上面,因为你期待外部的环节外部的数据处理的过程,可以给你的经历带来一些意义。

  所以纵观整个人类历史,现在的时代其实非常特殊。过去几百年,整个社会由人文主义所主导,但现在我们感觉已经转移到了外部,转移到了算法上面。

  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6-5-3 01: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6-5-3 02:50 | 只看该作者
民君 发表于 2016-5-3 01:30
我们专门有人负责校对的~哈哈。校对最少四人,重要的话会更多。
楼主说了是半个嘛,其实含义显而易见, ...

那看来我这种技术出生的肯定就不是文字工作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6-5-3 05:16 | 只看该作者
韦伯猫 发表于 2016-4-30 19:05
赞一下楼主的英文水平,高超啊。

interest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6-5-3 07:2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6-5-3 09:25 | 只看该作者

you find my poi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6-5-3 13:51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好,很好的经验,放下虚荣说真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6-5-4 15:16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要肯定这确实是一篇好文,也花了楼主不少的心思,但其中几个观点还是不能完全苟同。
1·德产和日产的明尖笔虽然不是特别适合写中文字,但也绝不至于被楼主形容的“完完全全”不适合;
2·虽然龙鸟等笔的价格确实存在虚高,但背后还是存在其价值,不能完全否定;
3·至于只能用国产笔才能写出漂亮的中文字,那只能说楼主还没有见过真正高手写的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6-5-4 17: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韦伯猫 发表于 2016-5-3 09:25
you find my point?

不会是说lz中文。。。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6-5-5 01:00 | 只看该作者
guitar2033 发表于 2016-5-4 17:03
不会是说lz中文。。。吧

写乐的名字起源的那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6-5-5 01:06 | 只看该作者
xs1214501xh 发表于 2016-5-4 15:16
首先要肯定这确实是一篇好文,也花了楼主不少的心思,但其中几个观点还是不能完全苟同。
1·德产和日产的 ...

你要理解LZ写这种帖子的出发点。

他们已经养成了先看字迹好看难看的习惯了。以至于到了后来可能就不考虑或者已经彻底不关心文字到底记录了什么,只关心文字的外观了。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万事看表面,表面才是最重要的。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看很多东西基本上就不再考虑深入的问题了,只看外表了。理解了LZ的出发点,你就能理解LZ的观点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6-5-7 20:0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我加入这个论坛本来只是为了买支好钢笔,然后就一支接一支的买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6-5-7 23: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多嘴一句不知道合不合适,三大日笔的中文译名白金是直译,百乐pilot为飞行员之意,写乐sailor为水手之意,个人感觉楼主对写乐百乐白金的解读稍有不妥,个人意见如有冒犯望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6-5-8 13:46 | 只看该作者
PhoenixYeti 发表于 2016-5-7 23:49
多嘴一句不知道合不合适,三大日笔的中文译名白金是直译,百乐pilot为飞行员之意,写乐sailor为水手之意, ...

外文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讲究“信达雅”,或者以形神兼备的“神译”为佳。
Sailor可以译作“写乐”,可以译作“水乐”,也可以译作“水手”。分别可以视为神译、音译、意译。
比如Coco Cola,一开始译作“蝌蝌啃蜡”,这是音译;后来译作“可口可乐”,这个算是神译;如果有意译的话,我想似乎应该译作“可可col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09:14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我个人事务比较繁忙,直到今天早上才有点时间。个人也是很欣喜”在猫版的大力赞助下“,本帖的回复开始渐入”深渊“,尤其是今早看到猫版突然间甩出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历史哲学届的新秀,我个人关注他的facebook主页已经很久了,您这一说还真是找到了我的一个”同道中人“。

1:我自称半个文字工作者是我在很多年前搞过中文论坛,自己经常执笔写文章,一开始论坛很好,是火热而单纯的信仰时代,也就是我在文中说得那四个字”越早越好“,而后就是衰败到金钱腐朽时代,另外的原因是收到互联网大潮打击,论坛日渐凋零,网民认知水平越来越低,很多人没看完或者压根没理解我写的就自我膨胀,大放厥词,论坛慢慢变成看喷子评论而再评论而不看文章主题的地方。我自觉无趣,也就不干了,所以我不是以笔杆子为生的。现在我的阵地转移到了外面,开开天窗和外面人交流。猫版提到的那个历史哲学家:יובל נח הררי yuval Noah Harari恰巧就是我在脸书上”交流"的一个人,以色列人嘛,在战争的刺激下唯一保有旺盛生命力的民族,出书还是值得谦虚学习的。我自己感觉对于那些天生有专长的人把互联网作为认知而不是泄欲的载体,加上自己得有自律精神还是很有潜力超越前人的,前提是得懂英文。


在这里我也一并回复我对日产英文翻译的解读,我自己曾经就是一个失败的英文工作者。我对三大笔厂的理解我是根据我自己的长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意志加到”他们三“身上的,什么信达雅的三部曲也走过,现在自己怎么高兴就怎么理解,反正现在这个世道也没几个人认认真真咬文嚼字来品尝那细微之美了,我对翻译和哲学和音乐的认知如下:

翻译:表面看似直译,实则意译为最高境界。

哲学:表面看似乐观,实则悲观为最高境界。

音乐也是如此,表面听起来舒服,但是又有淡淡的悲伤为最高境界。

凡事一片大好或者一片大悲就太肤浅了。

另外我希望大家不要再到翻译这个论点上扩散了。我是来讲钢笔的,还带了一点衰败的悲伤,可是评论一开始就跑到机械键盘,后来又跑到什么翻译,后来又跑到什么语病和校队。

2:很多人并没有理解我的悲观主义,”人的衰败“在西方历史哲学界早已有之。

最早到18世纪的歌德:

感谢上帝,世界如此衰败之时,我已经不再年轻。

后来到了叔本华长出了以生命意志为种子的悲观主义哲学大树。

”悲观的乐观主义“尼采在其基础上开始书写偶像的黄昏。

近代最杰出的历史哲学家史宾格勒在上述三人和相关背景之下写出了西方的没落。并且指出在生命周期这条线上,西方(世界中心)已经到达衰败的冬季。

后来在漫长的200年里面,歌德之后再无人达到其文学水平,尼采之后再无人达到其哲学高度,而和史宾格勒的历史巨著相比,其他什么历史学家都是小猫小狗。我在这里特别点出,史宾格勒认为人的衰败是因为机器的进化和人的命数。可以讲这个悲观的历史走势一直延伸到人类简史那本书上。但是我的悲观主义是生下来就是这样的,而不是继承以上几位。

猫版提到的那个人的主页更新出这样的一个观点:

“Humans only have two basic abilities -- physical and cognitive. When machines replaced us in physical abilities, we moved on to jobs that require cognitive abilities. ... If AI becomes better than us in that, there is no third field humans can move to.”


AI就是人工智能。人就两个技能,物理技能和认知技能,(认知技能是人可以超越动物的关键),如果机器把在物理性上将人替代,那么我们的阵地只能转移到需要认知技能的领域。如果人工技能把那块地也攻占了,那么人类就没有第三块地可以移居。


3:我们再把悲观带回到钢笔上。当世界变得越来越机械化之时,人和钢笔都慢慢的丢失了心灵,两者都变得越来越机械,换言之就是死物,没有”灵性“和”活力“,一句话机械化的回复”然并软“代替了思考已久的钢笔字信封。友谊和爱情甚至亲情开始全面衰败。


看英雄100就知道,”越早越好“。60年代的比70年代的好,以此类推到到21世纪,以前的笔都是手工制造,现在21世纪的笔都是机械制造了,抛开收藏和炒作,从实用性上讲60年代的笔就是比现在的好。甚至我自己觉得各大笔厂的笔在50年前的设计比现在还更美观。说句题外话我自己觉得朝鲜的美女就是比韩国的要好看,虽然前者活在20世纪中叶。而后者脸上就是太多”人工智能“,太假太虚荣。我最近看了什么寻龙诀也是如此,导演是蒙古族人,用绿油油的大草原去衬托上世纪70年代纯洁的革命友谊,后来时代变迁一路堕落到”金钱至上主义“带着一群日本人(其实是中国人装,b)到自己的土地上挖宝。


很多人觉得现在好,是完完全全因为”新“。新奇欲打败了历史感,但是这新奇欲的湖面深处都是金钱和死物在不断翻滚。我们慢慢习惯只用眼睛这个感官去装载全部的物质,而不是用历史的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违规、侵权信息删除请联系 penbbs@hotmail.com    

GMT+8, 2025-9-15 18:55 , Processed in 0.0612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